|
金臺篇 / 作者:楊維楨 |
高臺起朔方,金色照天光。
上有七十二鳳凰,金鼎玉食高頡頏。
王不居,志獨苦,拜師禮重心愈下。
群賢起,南西東,國恥一灑黃金空,十年燕雌今日雄。
君不見姑蘇何用黃金屋,野鹿穿花豕銜蓐。
|
|
金臺篇解釋: 《金臺篇》是元代作家楊維楨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一個高大的臺階,臺階上閃耀著金色的光芒。臺階上有七十二只鳳凰,還有金鼎和玉食高高聳立。在這個高臺上,王者不再居住,他的志向孤獨而痛苦,對拜師學習的禮儀越加重視,但內心愈發卑微。然而,群賢們紛紛起來,從南、西、東三個方向涌來,國家的屈辱猶如灑下的黃金一樣消失殆盡,十年的雌鳥今日變為雄鳥。詩中提到了姑蘇(即蘇州),以及黃金屋、野鹿穿花、豕銜蓐等形象,展現了豪華與貧瘠、荒涼與蓬勃的對比。
這首詩通過對金臺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于王者的孤獨與痛苦的深刻體驗,同時也展示了群賢起義的壯麗場景,以及國家興盛的希望和憧憬。通過金臺與黃金屋、野鹿與豕銜蓐的對比,詩中傳達了一種對于奢華與富貴的思考,呼喚著社會的公正和平等。
整首詩采用了豪放的筆觸,形象生動,以寥寥數語勾勒出壯麗的景象和深刻的情感。通過對于金色、鳳凰、金鼎等意象的運用,詩詞充滿了莊嚴與崇高的氣息,表達了作者對于國家興盛和王者崇高理想的追求。同時,詩中的對比手法也給予了讀者深思,引發對于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思考。
《金臺篇》以其雄渾豪放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現了元代士人楊維楨的才情和思想。同時,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與變革,以及人們對于國家興衰和個人命運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