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臺曲 / 作者:楊維楨 |
吳王張高宴,臺下閱犀兵。
高臺三百里,不見越王城。
|
|
蘇臺曲解釋: 《蘇臺曲》是元代詩人楊維楨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吳王張高舉辦盛宴,臺下觀賞犀牛士兵。
高臺在三百里之外,看不到越王的城池。
詩意:
《蘇臺曲》描繪了吳國君主張高的盛宴場景。在臺下觀賞的是裝備驍勇的犀牛士兵。高臺離越王的城池有三百里遠,因此看不到越王的城池所在。
賞析:
這首詩以吳王張高的盛宴為背景,通過描繪臺下的犀牛士兵和高臺與越王城之間的距離,展現了詩人對當時時局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描述了吳王張高的盛宴,這一場面熱鬧而盛大。吳王張高身為吳國的統治者,舉辦盛宴是展示他的權威和富有的象征。盛宴的規模如此之大,可見吳國的繁榮和富裕。
其次,詩人通過描繪臺下的犀牛士兵,展現了當時吳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犀牛作為一種強壯而兇猛的動物,被用作士兵的象征,顯示出吳國軍隊的威武和強大。這也預示著吳國在當時的戰爭中具備了很強的實力。
最后,詩人描述了高臺與越王城之間的距離,強調了兩者之間的巨大距離。這種距離的存在,凸顯了吳國與越國之間的對立和敵對關系。無論吳王張高如何舉辦盛宴,如何炫耀自己的權威,越王的城池仍然不在視野范圍之內,暗示了越國的強大和對吳國的制約。
整首詩詞充滿了元代時期的歷史背景氛圍,展現了當時吳越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和軍事對抗。通過對盛宴場景的描繪和高臺與越王城之間距離的對比,詩人抒發了對時局的思考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