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杵歌(七首·有序) / 作者:楊維楨 |
羅城一百廿里長,東藩將此作金湯。
舊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門一樹樟。
|
|
杵歌(七首·有序)解釋: 《杵歌(七首·有序)》是元代詩人楊維楨的作品。這首詩以羅城為題材,描繪了羅城的壯麗景色和歷史變遷。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杵歌(七首·有序)
羅城一百廿里長,東藩將此作金湯。
舊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門一樹樟。
詩意:
這首詩以羅城為背景,描繪了羅城的遼闊和壯美。詩人以杵歌的形式,表達了對羅城的深情和對歷史的思考。他通過描繪羅城的歷史滄桑和遺跡,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當代變遷的感慨。
賞析:
這首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羅城的壯麗景色和歷史變遷。首句“羅城一百廿里長”,以簡練的文字描繪了羅城的宏大規模,給人一種遼闊的感覺。接下來的“東藩將此作金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羅城比喻為金湯,形象地表達了羅城的珍貴和美麗。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使得讀者能夠感受到羅城的雄偉和壯觀。
接下來的兩句“舊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門一樹樟”則表達了羅城的歷史滄桑和變遷。詩人指出羅城的舊基廣闊,展現了它曾經的輝煌。然而,現在只剩下西門一株樟樹,這句話通過對比,表達了羅城的衰落和歷史的變遷。這種對比使得詩詞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讓人對羅城的興盛與沉寂產生了思考。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揭示了羅城的壯麗景色和歷史變遷。通過對羅城的描繪,詩人抒發了自己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當代變遷的思考。他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羅城的興衰,使得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時間的流轉和歷史的滄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