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覽古四十二首(錄三十四首) / 作者:楊維楨 |
任安與田仁,同仕將軍門。
廝養惡齒馬,實坐貧失身。
發忿騎奴席,拔刃徒自分。
不會趙少府,何時別奴群。
乃知圣賢仕,端不與賤貧。
¤
|
|
覽古四十二首(錄三十四首)解釋: 《覽古四十二首(錄三十四首)》是元代楊維楨的詩作之一,以下為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任安與田仁,同仕將軍門。
廝養惡齒馬,實坐貧失身。
發忿騎奴席,拔刃徒自分。
不會趙少府,何時別奴群。
乃知圣賢仕,端不與賤貧。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官場上的景象,兩個人任安和田仁同為將軍門下的官員。他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飼養一些瘦弱的馬匹,自己卻過著貧苦的生活。由于對這種貧困和屈辱感到憤慨,他們決定騎著這些馬匹親自奔襲,拔出劍來自我分割,以表達他們的決心和不甘心情。他們并不像趙少府那樣精通官場的技巧,因此不知道何時才能擺脫這個奴仆的身份。然而,通過這些經歷,他們逐漸認識到圣賢之人在官場上的仕途并非與貧窮和卑賤相聯系。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揭示了元代官場的黑暗和殘酷。詩人通過對任安和田仁的描述,展現了他們在官場中陷入困境和貧困的現實。他們為了求生存,不得不養育瘦弱的馬匹,而自己卻淪為貧窮和無地位的人。詩中的發忿騎奴席、拔刃徒自分的形象,表達了他們內心對貧困和屈辱的憤慨和反抗。然而,詩人也通過趙少府的對比,暗示了官場中的階級差距和殘酷現實。最后,詩人以一種深沉的語氣,表達了圣賢之人在官場上的仕途往往與貧窮和卑賤無關,透露出對社會不公和人性的思考。
這首詩既是對官場現實的揭示,也是對社會不公的反思。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和情感的表達,詩人傳達了自己對于權力和貧窮的看法,使讀者對官場中的困境和人性的復雜性有所思考。該詩在元代文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一面真實的景象,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