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皇恩 / 作者:王惲 |
日日午餐余,即須幽討。
拄杖長行覓周老。
三杯兩*,不致玉山傾倒。
與君何處去、乾*好。
松影閑庭,長吟藉草。
白發多來故人少。
春山何在,兩樹寒梅枯槁。
一聲鄰笛起、催歸早。
|
|
感皇恩解釋: 《感皇恩·日日午餐余》是元代文人王惲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日日午餐余,即須幽討。
每天午餐后的余暇時光,我總是要去拜訪周老師。拄著拐杖,長途跋涉,尋找周老師的蹤跡。我與他舉杯共飲,喝了三杯兩盞酒,但并未因此使我們的友誼動搖。你想與我一起去哪里呢?干凈的天氣非常好。在松樹的陰影下,安靜的庭院里,我靜靜地吟唱著,借助草地作為我的席位。我的頭發已經白了,老朋友卻越來越少。春天的山在哪里?那兩棵寒梅已經干枯。鄰居吹響了笛聲,催促我早些回去。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周老師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友誼的珍視。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午餐后抽出時間去拜訪周老師,彼此交流、共飲,體現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詩中描述了松樹的陰影下的閑庭,表現出一種寧靜和宜人的氛圍。作者回憶起過去的時光,感嘆白發增多,老友漸少。他思考著春天的山在何方,而寒梅已經干枯。最后,鄰居吹響笛聲,催促作者早些回家,結束了這段美好的時光。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友情和時光的變遷。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與老朋友相聚,表達了對友誼的珍視和對過去時光的留戀之情。詩中的松樹陰影和閑庭環境,營造出一種寧靜、舒適的氛圍,使讀者感受到一種恬靜的意境。同時,通過描繪白發增多、老友漸少以及寒梅枯槁等形象,表達了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給人以思考和共鳴之感。整首詩詞以樸實自然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深深打動了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