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成 其三 / 作者:王冕 |
山郭方迎五日春,飛飛風雪欲愁人。
老年作客殊無策,適興吟詩似有神。
溪上梅花誰可共?天涯鷗鳥漫相親。
酒闌細看柴桑論,始覺桃源不避秦。
|
|
偶成 其三解釋: 《偶成其三》是元代詩人王冕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郭方迎五日春,
飛飛風雪欲愁人。
老年作客殊無策,
適興吟詩似有神。
溪上梅花誰可共?
天涯鷗鳥漫相親。
酒闌細看柴桑論,
始覺桃源不避秦。
譯文:
山城的城墻剛剛迎來了五月的春天,
風雪紛飛,令人感到憂愁。
年邁的我作為客人,心中無法找到應對之策,
只有在適時的情境下吟詩,才能感到神秘的力量。
溪水上的梅花,有誰能與我共賞?
天涯的海鷗和鳥兒無拘無束地互相親近。
在酒宴上,我仔細聆聽著柴桑之論,
才意識到桃源不曾躲避過秦朝的侵略。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自然景觀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春天、雪景和自然的感慨和思考。詩人通過山城迎接春天的描寫,以及風雪的景象,傳達了一種憂愁和無奈的情緒。他作為年邁的客人,面對世事無常,感到無法找到應對之策。然而,在適時的情境下吟詩,他感到自己仿佛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這種力量或許是超越了現實的存在。
詩中還描繪了溪水上的梅花和天涯的鷗鳥,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喜愛和對自由自在的生命的向往。梅花孤傲而堅強,鷗鳥在天涯飛翔,它們之間沒有界限,彼此親近。這種景象給詩人帶來一種解放感和心靈的寄托。
最后兩句詩涉及到酒宴和柴桑之論,意味著詩人在人世間的瑣碎事務中,發現到了桃源的存在。柴桑是一個傳說中的仙境,代表著理想化的理想鄉。詩人通過酒宴和柴桑之論的描寫,表達了他對理想鄉的向往,認識到桃源并不是避開現實的逃避之地,而是要在現實中去追尋和實現。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和人世間的事物,表達了詩人對生命、自由和理想的思考和追求。在憂愁和無奈之中,詩人通過吟詩找到了一種超越現實的力量和心靈的寄托,同時也意識到理想鄉并非避世之地,而是要在現實中去追求和實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