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音亭 / 作者:李廌 |
錢唐西湖三百寺,芳草畫橋煙靄中。
寶陀大士本無相,一亭聊慰伏蛇功。
|
|
觀音亭解釋: 《觀音亭》是宋代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景觀,以及觀音亭對人們情感的慰藉。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錢唐西湖有三百座寺廟,
芳草繪成橋梁,被煙霧籠罩。
寶陀大士原本無形相,
這座亭子稍稍撫慰了伏蛇的功勛。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西湖的美景,以及觀音亭作為其中一處景點的意義,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西湖為背景,錢塘江邊的西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詩中提到西湖擁有300座寺廟,這些寺廟被芳草繪成橋梁,整個景色被輕柔的煙霧所籠罩,形成了一幅宜人的畫卷。觀音亭作為其中一處景點,是作者在這個美景中尋求安慰和慰藉的地方。
詩中提到的寶陀大士本無相,寶陀是佛教中的一個菩薩,代表著慈悲和智慧。大士本無相意味著菩薩的本性是無形無相的,超越了形式和形象的束縛。觀音亭作為一座供奉觀音菩薩的建筑,承載著人們對菩薩的信仰和寄托,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寄托和慰藉。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和文化信仰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美景的贊美,以及對觀音亭作為宗教信仰和情感寄托的思考和感慨。觀音亭在這首詩中被賦予了一種撫慰伏蛇功勛的意義,可以理解為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對困難和挫折的克服和安撫,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希望。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意境,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觀和文化信仰的獨特感受,同時也啟發了讀者對美好事物和信仰力量的思考和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