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溪檜 / 作者:李廌 |
青青弱草陰,猶能蔭寒魚。
況乃蔥蒨色,百尺映扶疏。
月煙含清曠,水氣相吹噓。
忽思大明宮,垂楊拂丹渠。
豈無蒼翠色,飄颻映茅廬。
日暮生幽寒,寂寞意何如。
|
|
臨溪檜解釋: 《臨溪檜》是宋代李廌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青青弱草陰,猶能蔭寒魚。
況乃蔥蒨色,百尺映扶疏。
月煙含清曠,水氣相吹噓。
忽思大明宮,垂楊拂丹渠。
豈無蒼翠色,飄颻映茅廬。
日暮生幽寒,寂寞意何如。
詩意: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描繪了一幅臨溪的景象。詩人觀察到溪邊翠綠的草木,它們雖然細弱,卻能給游泳的魚提供清涼的遮蔭。這些草木的顏色鮮綠欲滴,映照在溪水中,形成了一道美麗的景色。夜晚,月光籠罩著這片寧靜的景色,水氣輕輕吹拂,如同自然界的呼吸聲。詩人的思緒忽然飛到了大明宮殿,想象著垂柳輕拂著紅色的水渠。他感嘆這世間還有令人陶醉的翠綠色彩,它們飄蕩在茅屋之間。太陽落山后,幽寒的氣息逐漸涌上心頭,寂寞的情緒油然而生。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通過對細微之處的觀察,將讀者帶入了一幅清新、寧靜的畫面。詩中的青草、溪水、月光等元素,都展現出自然界的美妙與和諧。詩人運用形象生動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草木的柔弱、水氣的輕盈和夜晚的寧靜。同時,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自然景色與人類建筑相對照,表達出對自然美的贊嘆和對人造環境的思念之情。最后兩句表達了太陽落山后的寂寞和幽寒,通過對情感的描繪,使整首詩更具思想性和抒情性。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觀為媒介,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美的熱愛和對人世間寂寞的思考。它以簡練的語言傳達出了豐富的意境和情感,是一首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的宋代詩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