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僧歸護國寺 / 作者:晏殊 |
海嶠黃金剎,安禪不記秋。
來膺臣宰召,歸泛越人舟。
達性融三界,隨緣極四流。
還持雙股錫,拂蘚坐巖幽。
|
|
送僧歸護國寺解釋: 《送僧歸護國寺》是宋代文學家晏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海嶠黃金剎,
安禪不記秋。
來膺臣宰召,
歸泛越人舟。
達性融三界,
隨緣極四流。
還持雙股錫,
拂蘚坐巖幽。
中文譯文:
海嶠上矗立著黃金色的佛塔,
安心修禪,不顧秋天的來臨。
你來到這里受到皇帝臣子的召喚,
現在你乘坐著越人的船歸去。
你的修行達到了超越塵世的境地,
心隨緣而行,達到了超越四流的境界。
你手持著雙股杖,
坐在草地上的幽靜巖石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僧人離開護國寺歸去的情景。詩中的護國寺被形容為海嶠上的黃金剎,顯示了它的莊嚴和莊重。僧人在這里修禪,完全專注于內心的修行,不受外界季節變化的影響,即使是秋天也不為所動。
詩中提到僧人來到護國寺是應皇帝或臣子的召喚,這暗示了僧人的高尚地位和受到的重視。然而,他并不為這些塵世的榮耀所動搖,他只是默默地乘坐越人的船歸去,回歸本心。
詩中還描繪了僧人的修行境界。他達到了超越塵世的境地,心隨緣而行,不受世俗的紛擾所困擾,達到了超越四流(指佛教中的四流,即天人阿修羅人)的境界。他手持雙股杖,象征著他的身份和修行的標志,坐在草地上的巖石上,與自然融為一體,體現了他內心的寧靜和超然。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僧人超越塵世的境地和內心的寧靜。通過描繪僧人和護國寺的形象,表達了對修行和追求心靈自由的贊美和仰慕。同時,詩中的景物描寫和意象也給人以美的享受,使讀者感受到寧靜與超然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