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李粹伯晦庵 / 作者:曾協 |
天道有消息,物理兼屈伸。
鳥匿定將擊,龍蟄以存身。
卷舒雖不同,為用常相因。
老聃晞發時,恝然似非人。
岐體尚可墮,外物真埃塵。
信知猶龍姿,涵養知幾春。
寂寥千載下,裔孫豈其倫。
磊落感意氣,崢嶸富精神。
乃以晦自居,悠然近天真。
漁樵欲爭席,鷗鳥行相親。
形諜不可掩,眉端已津津。
風云一朝便,垂天起潛鱗。
|
|
題李粹伯晦庵解釋: 《題李粹伯晦庵》是宋代曾協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天地間自然界的種種現象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萬物的變化和生命力的贊嘆,同時也融入了對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天道有消息,物理兼屈伸。
鳥匿定將擊,龍蟄以存身。
卷舒雖不同,為用常相因。
老聃晞發時,恝然似非人。
岐體尚可墮,外物真埃塵。
信知猶龍姿,涵養知幾春。
寂寥千載下,裔孫豈其倫。
磊落感意氣,崢嶸富精神。
乃以晦自居,悠然近天真。
漁樵欲爭席,鷗鳥行相親。
形諜不可掩,眉端已津津。
風云一朝便,垂天起潛鱗。
這首詩詞通過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繪,展示了天地間萬物的變化和生命的運行規律。詩中提到了鳥的隱匿、龍的隱藏,以及卷曲和舒展等不同的姿態,但它們都是為了適應和應對環境而存在的。作者在描繪自然界的同時,也借此來思考人生和修行的道理。
詩中提到了老聃,指的是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晞發指的是靈感迸發,作者將老聃與天地間的自然景象相聯系,表達了老子思想的超凡和非人的特質。
詩詞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的態度和情感。岐體指的是岐山,岐山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此處表示雖然岐山的道家思想逐漸消亡,但其真正的精神卻依然存在。作者認為人應該像龍一樣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品質,像春天一樣培養自己的修養。
詩的最后一句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和智慧的傳承和發揚之意。作者認為寂寥的千年歲月下,后代的子孫豈能與先賢相比,但他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先賢的意氣和精神。詩詞以晦庵自居,即將自己置身于晦暗的禪室中,表達了對清凈和真實的向往。
整首詩詞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界和人生的深刻觀察和思考,以及對傳統文化和智慧的敬仰和傳承的態度。通過對自然界的描繪,詩詞傳遞了一種超越塵世的境界和追求天真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