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 / 作者:徐照 |
寺基低且狹,半被石巖分。
水響常如雨,林寒忽聚云。
空房人暫宿,半夜雁初聞。
此處能通蕩,僧家卻不云。
|
|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解釋: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是徐照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描繪了他游覽雁蕩山寶冠寺的景色和心境。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寶冠寺低矮狹窄,被石巖分隔一半。
水聲不斷,如同雨落;林間寒意,忽然聚成云。
空房中有游客短暫停留,半夜時分雁聲初聞。
此地雖然可以通行,但僧人卻沒有留下蹤跡。
《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通過對寶冠寺的描繪,展示了徐照在游覽雁蕩山時的所見所感。詩中的描寫充滿了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圍,給讀者帶來了一種靜謐與奇妙的感受。
詩中提到的寶冠寺被石巖分隔一半,寺基低且狹,這種地形布局給人一種幽靜、隱蔽的感覺。接著,詩人用水聲如雨、林寒聚云的描寫方式,表達了山間水聲和寒意的變幻多樣。這種景色的描繪,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寺廟旁的山林之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變幻。
詩中還描述了空房中游客的短暫停留和半夜時分初聞的雁聲。這些細節描寫增加了詩的情感層次,透露出一種寂寞與離愁之感。空房中的游客象征著過往的旅人,他們暫時駐足于此,感受寺廟和山林的寧靜。而半夜時分的雁聲則是一種寓意,暗示著人事的短暫和離別的必然。
最后兩句“此處能通蕩,僧家卻不云”,通過對景點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僧人離去的思考和感慨。雖然這個地方可以通行,但卻沒有僧人的蹤跡。這句話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暗示著人世間的繁華煩囂與寧靜禪意的對比。
總體而言,徐照的《游雁蕩山八首·寶冠寺》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雁蕩山寶冠寺的景色和情感氛圍。詩中憑借豐富的意象和情感表達,傳達了作者在山林間感受到的幽靜、離愁和禪意。讀者在閱讀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以及人生的短暫與變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