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戴石玉 / 作者:王炎午 |
琢之磨之,玉汝于成。
孰為玉工,師友父兄。
仙山之石,今則在我。
彼璞之棄,我責之隋。
為瑚為璉,如珪如璋。
山澤之潤,邦家之光。
玉不自毀,人自槿實。
聞士稱名,不離其道。
|
|
贈戴石玉解釋: 詩詞中文譯文:
贈送戴石玉:
用磨石琢磨之后,你成為美玉。
誰是你的玉工,是你的師友父兄。
神仙山中的石頭,現在在我的手中。
那些被丟棄的原石,我要加以贊許。
它們制作成項鏈、手鐲,像珍珠和寶石。
山澤的滋潤,是國家的光輝。
玉不會自我毀滅,人才如此。
聽說士人們被稱贊,與他們的道路息息相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王炎午的作品,以虛擬的口吻向戴石玉贈送了這首詩詞。詩人以琢磨玉石的過程來比喻人的培養與修煉,將玉石禮贊為“美玉”,表達了對戴石玉在艱苦環境下的努力與成長的敬佩之情。
詩中的“玉工”、“師友父兄”等詞語,顯示了詩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與影響的認可。而“仙山之石”被賦予了象征珍貴與寶貴的意義,成為國家的光輝。詩中也喚起了詩人對“璞玉”的關注,認為即使是被丟棄的玉石也應該被重視與利用。
最后,詩人引用了“玉不自毀,人自槿實”的諺語,表達了他對士人們品質崇高、道德高尚的贊賞和希冀。詩詞表達了對美玉和士人品質的贊美,以及對戴石玉的學識與修養的敬佩和祝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