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孫伯野 / 作者:楊適 |
清議豈徒光四戶,直聲應已到三韓。
黃門有手能批敕,太學無人為舉幡。
|
|
送孫伯野解釋: 送孫伯野
清議豈徒光四戶,
直聲應已到三韓。
黃門有手能批敕,
太學無人為舉幡。
詩詞中文譯文:
送孫伯野
純潔的理念豈僅僅是彰顯在四個家庭中,
崇高的聲音當然已經傳到了三個國家。
皇帝的侍從有能力執筆批閱詔令,
而太學卻沒有人舉起旗幟。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時代中人物的背景和角色。詩中的"清議"指的是高尚的思想和精神,"四戶"代表朝廷內部,而"三韓"則指外國,表達了該思想的廣泛傳播。詩人指出,皇宮內黃門官有權力批準國家命令,而太學中卻找不到懂得領導和引領的人。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朝代知識分子角色和職責的思考,表達了對時代腐敗和社會局勢的憂慮。詩人對于清廉正直的知識分子在政治和教育領域中的缺失表示擔憂,同時強調了理念的重要性和它傳播的力量。這首詩也可理解為對時代的諷刺,詩人意味深長地暗示著當時社會的敗壞和對道德價值的遺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