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夜 / 作者:潘牥 |
屈指頭顱三十一,年時又見煮酴酥。
平生自謂妄男子,未死誰甘賤丈夫。
歡逐兒童燒竹爆,自拈禿筆寫桃符。
梅花一笑須相領,莫道今吾非故吾。
|
|
除夜解釋: 《除夜》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潘牥。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屈指頭顱三十一,
年時又見煮酴酥。
平生自謂妄男子,
未死誰甘賤丈夫。
歡逐兒童燒竹爆,
自拈禿筆寫桃符。
梅花一笑須相領,
莫道今吾非故吾。
詩意:
這是作者在除夕之夜的感慨和思考。他自嘲自己年紀已經三十一歲,又看到了煮酥年菜的盛景。他平時自稱是個無用之人,但他卻不甘心自己未能死去,成為一個愿為家庭負責的丈夫。他覺得自己是多么的無足輕重,卻不愿意放棄。他看著孩子們歡快地玩耍著燒竹爆竹,自己則拿起一支禿筆寫下了桃符。最后,他說梅花會互相微笑,就像他們之間有一種默契,不要說現在的我不是從前的我。
賞析:
《除夜》一詩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平庸無用的自嘲和對生活的思索。詩中的"屈指頭顱三十一"表明了作者的年紀,這個年紀在當時已經算是成熟的中年。他看著自己周圍的幸福家庭,心中不禁有些感嘆,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丈夫。他用"煮酴酥"形容了除夕的美食,顯示了他對世俗生活的觸動和向往。
詩中的"妄男子"一詞,顯示了作者對自己的自嘲和對自身價值的懷疑。他覺得自己無法為家庭承擔責任,對此深感愧疚。然而,他并不愿意輕易放棄,他用"未死誰甘賤丈夫"表達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改變的希望。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描繪了孩子們的歡快場景和自己寫桃符的情景。孩子們燒竹爆竹,喜慶熱鬧,而作者卻只能旁觀。他拿起一支禿筆,寫下了桃符,這是一種象征性的行為,顯示了他對傳統文化和精神寄托的追求。
最后兩句"梅花一笑須相領,莫道今吾非故吾"表達了作者對自我認同和自我尋找的思考。梅花微笑的意象象征著作者對自己的期待,他相信自己仍然是從前的那個人,不要輕易否定自己的價值。
整首詩詞通過自嘲和反思,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困惑和對自身的期望,以及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思考。它既有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有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展現了宋代士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