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嶺 / 作者:潘牥 |
黃茅連遠近,不見一人行。
信步未知險,回頭方可驚。
路由高頂過,云在半腰生。
落日無棲止,飄飄自問程。
|
|
登嶺解釋: 《登嶺》是宋代潘牥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解析和賞析:
中文譯文:
黃茅連遠近,不見一人行。
信步未知險,回頭方可驚。
路由高頂過,云在半腰生。
落日無棲止,飄飄自問程。
詩意解析:
這首詩描繪了登上一座山嶺的景象,山上黃茅連綿綿地延伸著,遠近之間沒有看到任何人的行蹤。潘牥在信步行走時并不知道前方是否有險境,只有回頭才能驚覺。他繼續登上山頂,云霧在山腰之間形成,給人一種奇特的感覺。太陽已經快要落山,沒有一個安身之處,他心中漂浮著對自己行程的疑問。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作者登山的經歷和感受,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自己的思考,表達了人在探索未知、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和猶豫。
詩中的黃茅和云霧描繪了山嶺的景象,給人以壯麗和神秘的感覺。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信步行走,由于視野受限,不知道前方是否有障礙和危險,只有回頭才能發現。這種回頭的動作象征著審視自己的過程,暗示人們在前行的道路上應該不斷反思和警醒。
詩的后半部分描繪了山頂的云霧和夕陽的景象。云在半腰生,形成了一種層次感,給人以飄渺的感覺。夕陽西下,給人一種無棲止的感覺,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對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詩末的“飄飄自問程”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前行的方向和目標的迷惑和思考。
整首詩以簡練的文字勾勒出了登山的場景和作者的內心感受,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展示了人在探索和追求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思考,給人以啟示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