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存子侄長吟鄧都韻 / 作者:陽枋 |
江肥石沒浪壯激,水瘦石露灘無聲。
叢深鹿來平都重,林槁鹿去平都輕。
消息盛衰有如此,是理見處須分明。
孟叟晚年盡心作,孔圣垂老春秋成。
當知青氣命於志,不同萬物殊枯榮。
好向先生間心極,萬里浮舟人帝城。
|
|
和存子侄長吟鄧都韻解釋: 詩詞:《和存子侄長吟鄧都韻》
江肥石沒浪壯激,
水瘦石露灘無聲。
叢深鹿來平都重,
林槁鹿去平都輕。
消息盛衰有如此,
是理見處須分明。
孟叟晚年盡心作,
孔圣垂老春秋成。
當知青氣命於志,
不同萬物殊枯榮。
好向先生間心極,
萬里浮舟人帝城。
中文譯文:
江水肥沃,石頭被浪激蕩消隱,
水流稀薄,露出石灘無聲。
叢林深密,鹿群來到平原顯得沉重,
林木凋零,鹿群離去平原顯得輕盈。
消息的盛衰變化如此,
這是一種理性觀察的見解。
孟叟晚年盡心努力創作,
孔圣皓首,春秋經緯成就斐然。
應當明白,青春的氣質與命運息息相關,
萬物的興衰不盡相同。
我愿朝拜先生之間的至誠之心,
萬里跋涉,乘舟至達帝都之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陽枋創作的《和存子侄長吟鄧都韻》。詩中以自然景物和人事發展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于時代興衰、人生命運的思考和觀察。
詩中以江水和石頭、鹿群和林木作為意象,通過對比描繪,展示了世間事物的變化和對立。江水肥沃、浪激渾濁,與水流稀薄、石灘無聲形成鮮明對比,暗示了世事興衰的不可預測和無常性。
詩中還以鹿群來到平原和離去作為形象,表達了人事的變遷和輪回。鹿群來時平原顯得沉重,而離去后平原顯得輕盈,這種變化暗示了人事興衰的無常性和無常性。
詩中提到了孟叟和孔圣,分別代表了晚年仍然全力創作和年老仍然有所成就,傳達了對于智者的敬重和對于人生價值的思考。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向往智者的心靈境界,并表示愿意遠行萬里,去向帝都之城拜訪先賢,以獲得更高的境界與啟示。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繪,傳達了作者對于時代興衰、人生命運的深刻思考。表現了作者對于人生價值的探索與追求,以及對智者的敬重和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