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蘇慶嗣睡樂軒 / 作者:馮時行 |
六鑿森劍戟,一枕寄華胥。
睡覺既殊轍,睡兮真樂歟。
達人蘊大觀,方寸包太虛。
憂樂兩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無欠亦無余。
以睡為樂邪,不睡寧非渠。
然則此軒名,無乃滯一隅。
蘇子笑而應,斯豈真吾居。
飄流閱世故,早覺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廬。
揭名聊爾爾,至言恐驚愚。
|
|
題蘇慶嗣睡樂軒解釋: 這是宋代馮時行的《題蘇慶嗣睡樂軒》。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六鑿森劍戟,一枕寄華胥。
睡覺既殊轍,睡兮真樂歟。
達人蘊大觀,方寸包太虛。
憂樂兩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無欠亦無余。
以睡為樂邪,不睡寧非渠。
然則此軒名,無乃滯一隅。
蘇子笑而應,斯豈真吾居。
飄流閱世故,早覺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廬。
揭名聊爾爾,至言恐驚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蘇慶嗣的睡樂軒為背景,表達了詩人馮時行對睡眠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詩中描述了蘇慶嗣的居室,以及他對睡眠的態度。"六鑿森劍戟"和"一枕寄華胥"揭示了蘇慶嗣憑借睡眠進入仙境或幻境的奇妙體驗。詩人認為,蘇慶嗣的睡眠方式與常人不同,他能夠在睡眠中找到真正的樂趣。
詩中還提到了"達人蘊大觀,方寸包太虛",暗示蘇慶嗣是一個有深厚學識的人,他的睡眠體驗超越了塵世的束縛,進入了宇宙的無邊無際之中。對于蘇慶嗣來說,憂愁和快樂沒有差別,醒睡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他的心境既不受外界的困擾,也不受內心的紛擾。
詩人通過對蘇慶嗣睡眠狀態的描寫,以及對自己睡眠狀態的對比,表達了對睡眠的思考和頗具哲理的觀察。他認為,過去的時光如同蝴蝶飛舞,而現在的時光卻如同稻草紛亂。他發現自己的睡眠狀態已經達到了一種境界,既不缺乏也不過剩。他質問睡眠是否真正是一種樂趣,不睡覺是否真的能讓人更加安寧。然而,他認為這個以睡眠為名的軒宇是否會限制自己的思維和視野,使自己陷入狹隘的角落。
最后,詩人提到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了這些疑問,并不敢妄下結論,擔心自己的言辭會驚擾愚昧的人們。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蘇慶嗣和自己睡眠狀態的對比,探討了睡眠的本質和價值,以及睡眠對于思維和心靈的影響。詩人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描繪出睡眠《題蘇慶嗣睡樂軒》是宋代馮時行的一首詩。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六鑿森劍戟,一枕寄華胥。
睡覺既殊轍,睡兮真樂歟。
達人蘊大觀,方寸包太虛。
憂樂兩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今我法中,無欠亦無余。
以睡為樂邪,不睡寧非渠。
然則此軒名,無乃滯一隅。
蘇子笑而應,斯豈真吾居。
飄流閱世故,早覺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廬。
揭名聊爾爾,至言恐驚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蘇慶嗣的睡樂軒為題材,通過對睡眠的思考來表達作者的感悟和哲思。
詩中描繪蘇慶嗣的居所,他在睡夢中能夠體驗到奇妙的境界。作者認為蘇慶嗣的睡眠方式與眾不同,他在睡夢中真正感受到了樂趣。
詩中提到"達人蘊大觀,方寸包太虛",意味著蘇慶嗣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的睡眠超越了塵世的束縛,融入了宇宙的無垠之中。對于蘇慶嗣來說,憂愁和快樂沒有區別,清醒和睡夢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他的內心既不受外界的困擾,也不受內心的紛擾。
通過對蘇慶嗣的睡眠狀態進行描繪,以及與自己睡眠狀態的對比,作者表達了對睡眠的思考和深度觀察。他認為過去的時光如同蝴蝶般美麗,而現在的時光卻像是稻草一般紛亂。他發現自己的睡眠狀態達到了一種平衡,既不過多也不缺乏。他質疑睡眠是否真正是一種樂趣,不睡覺是否真的能帶來內心的平靜。然而,他又擔心以睡眠為名的軒宇是否限制了自己的思維和視野,使他陷入了狹窄的角落。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了這些疑問,并不敢妄下結論,擔心自己的言辭會驚擾愚昧的人們。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蘇慶嗣和自己睡眠狀態的對比,探討了睡眠的本質和價值,以及睡眠對思維和靈魂的影響。作者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描繪了睡眠所帶來的獨特體驗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