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登碧云亭感懷三十首 / 作者:吳芾 |
晚上危亭望大江,天教千古作金湯。
中流擊楫人何在,徒感興亡對夕陽。
|
|
又登碧云亭感懷三十首解釋: 詩詞:《又登碧云亭感懷三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吳芾
【中文譯文】
晚上登上危亭望著大江,仿佛天命注定千古輝煌。在江中劃船的人在哪里,卻只能感慨興衰對夕陽。
【詩意和賞析】
吳芾的《又登碧云亭感懷三十首》是一首以大江和夕陽為背景的抒懷之作。詩人站在危亭之上,俯瞰大江,眺望夕陽,思緒萬千。詩人通過描繪夕陽下的大江景色,表達了對時光流轉(zhuǎn)和興衰消長的感慨。
首句“晚上危亭望大江”,以晚上和危亭作為開篇,為后續(xù)的抒懷之情營造了一種寂靜而危險的氛圍。晚上的景色與危亭的高度使得詩人能夠一覽大江的壯麗,大江象征著興衰和歷史的洪流。接著,詩人以“天教千古作金湯”,表達了自然命運對歷史潮流的引導,金湯意味著輝煌和偉大。
第三句“中流擊楫人何在”,描繪了詩人站在江邊,觀望大江中的劃船人。擊楫者指的是劃船者,這里也可以理解為那些努力拼搏的人。然而,詩人卻感到困惑,不知道這些人的去向,暗示了歷史變遷中人物的消逝和艱難。
最后一句“徒感興亡對夕陽”,通過對夕陽的描繪,詩人抒發(fā)了自己對興衰的感慨。夕陽象征著日落和衰老,與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反思相呼應。詩人深刻體會到興衰無常,而夕陽的余暉則增添了一絲余感,使整首詩更加凄美。
《又登碧云亭感懷三十首》以簡潔的語言,通過描繪大江、夕陽和劃船人,表達了對歷史興衰和人生苦辣的思考。這首詩以景物描寫為基礎,通過意象的運用傳遞了作者內(nèi)心的感慨和思考,使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時光流轉(zhuǎn)和人生意義的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