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會于照水堂竟不見月和劉判官 / 作者:吳芾 |
又是人間八月秋,西風萬里殘暑收。
簿書汩沒日復日,忽逢佳節聊舉頭。
開樽喜有賓僚共,準擬延月歸城樓。
姮娥何事苦相惱,使我珠簾空上鉤。
百年樂事能有幾,興來不憚秉燭游。
雖無月華助吟賞,須知節物不可留。
樽前莫問漏聲促,且對溪山倒玉舟。
|
|
中秋會于照水堂竟不見月和劉判官解釋: 《中秋會于照水堂竟不見月和劉判官》是宋代吳芾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秋時節再相聚,人間八月秋色初。長夏的酷熱已經消散,微風吹過萬里,涼意漸濃。我沉迷于瑣碎的瑣事,日復一日地埋頭工作,直到這個佳節突然到來,我才抬起頭來。我歡喜地打開酒罐,與朋友們一同分享,計劃著在明月升起時回城樓觀賞。然而,我卻想起姮娥,心中充滿了苦惱。她為何讓我白白期待,讓我空空望著珠簾,什么都看不見?人生百年,開心的時刻又有多少?當興致來臨時,我不怕熬夜,拿起蠟燭四處游玩。雖然沒有月光的陪伴,我依然明白,時光如流水般無法停留。在飲酒前,不必問漏斗的聲音急促,就讓我們面對著溪山,倒著玉舟,享受當下的美好。
這首詩詞以中秋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人生短暫性的思考。詩人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突然被佳節的到來所喚醒,他與友人們共享美酒,計劃在明月升起時觀賞月色。然而,他想起了姮娥,感到苦惱和無奈,因為月亮未能如期出現。盡管如此,詩人仍然懷抱樂觀的態度,表示即使沒有月華的輔助,他仍然愿意珍惜眼前的時光。最后兩句表達了對流逝時光的思考,無論時間如何流轉,我們都應該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刻,與自然和山水相伴,享受生活的樂趣。
這首詩詞通過對中秋佳節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人生短暫性的感慨。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將中秋的喜慶和思考融入其中,展示了對人生的獨特理解。詩中運用了美麗的意象和對自然的描寫,使詩詞更具藝術感和情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