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臺次李太白韻 / 作者:郭祥正 |
高臺不見鳳凰游,浩浩長江入海流。
舞罷青娥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
風搖落日催行棹,湖擁新沙換故洲。
結綺臨春無處覓,年年荒草向人愁。
|
|
鳳凰臺次李太白韻解釋: 《鳳凰臺次李太白韻》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郭祥正。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高臺上看不見鳳凰在飛翔,浩浩長江水奔流入海。舞罷的青娥一同離去故國,戰爭殘害的白骨依然堆滿丘陵。風搖動落日催促船只駛離,湖水包圍新的沙洲替換舊的洲島。美麗的絲織品難以找到,每年都有荒草向人們帶來憂愁。
詩意:
這首詩以鳳凰臺為背景,描述了一幅戰亂后的凄涼景象。高臺上本應有鳳凰飛翔,象征著國家的繁榮和和平,然而鳳凰已經不見蹤影。長江奔流入海,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青娥是舞蹈中的美麗女子,她們隨著戰亂離開了故國,而戰爭留下的白骨仍然堆滿了丘陵,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詩中還描繪了風搖動著落日,催促船只離開,湖水環繞著新的沙洲替換舊的洲島,這些景象都暗示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的離散。最后,詩人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卻發現結絲織品的人已經無處可覓,每年都有荒草向人們帶來憂愁,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困境的感嘆。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凄涼的語言描繪了戰亂后的景象,以及人們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鳳凰臺、長江、青娥等象征性的意象,詩人生動地表達了對國家和社會動蕩的描繪,同時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現實困境的感嘆。詩中的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作者對戰亂和社會變遷的思考和感慨,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