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子詩 / 作者:李石 |
拈花示病元來怕,遇酒逃禪卻未真。
三古絕編徒自圣,二王書法恐非臣。
|
|
扇子詩解釋: 《扇子詩》是宋代李石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拈花示病元來怕,
遇酒逃禪卻未真。
三古絕編徒自圣,
二王書法恐非臣。
中文譯文:
拈花演示病態令人擔憂,
遇到美酒逃禪修行卻未曾真正領悟。
三個古代文獻已經完全編纂,卻只是自以為是地自稱圣人,
二位王朝的書法水平恐怕無法被我這個臣子所比擬。
詩意和賞析:
《扇子詩》是一首富有諷刺意味的詩詞。詩人李石以扇子為喻,表達了對時人的批評和自嘲之情。
首兩句“拈花示病元來怕,遇酒逃禪卻未真”揭示了現實社會中的虛偽和偽善。這里的“拈花示病”表明人們故意表露出一種病態的樣子以引起他人的同情和關注,而“遇酒逃禪”則指的是逢酒放縱自己,沒有真正修行的決心和毅力。通過這兩句,詩人在諷刺時人愛虛偽、不求真實的行為。
接下來的兩句“三古絕編徒自圣,二王書法恐非臣”則是對時人自負和傲慢的批評。詩中提到的“三古絕編”指的是古代三位文學家(司馬遷、班固和班昭),他們的著作已經完全編纂,但時人卻自稱圣人,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與他們一樣偉大。而“二王書法”則是指中國歷史上的兩位書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獻之),詩人認為自己的書法水平無法與他們相比,但時人卻自負盈滿,沒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整首詩以扇子為隱喻,通過諷刺和自嘲,揭示了當時社會中的虛偽、自負和浮夸之風。李石以簡約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社會風貌的不滿,同時也提醒人們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自欺欺人。這首詩詞通過哲理性的諷刺,展現了李石獨特的才思和對社會現象的敏銳洞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