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亭三首 / 作者:李石 |
人誰憐老子,我自類癡兒。
愛草留荒徑,疏泉入小池。
春風隨處是,晴日與花宜。
好客能相貸,攜鋤出短籬。
|
|
山亭三首解釋: 《山亭三首》是宋代詩人李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亭三首
人誰憐老子,我自類癡兒。
愛草留荒徑,疏泉入小池。
春風隨處是,晴日與花宜。
好客能相貸,攜鋤出短籬。
譯文:
沒有人關心老子,我自己像個愚昧的孩子。
喜愛荒徑上的野草,讓疏泉流入小池中。
春風隨處都是,晴天與花朵相得益彰。
善于招待客人,帶著鋤頭走出矮籬。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嘲的口吻表達了詩人的心境和生活態(tài)度。詩人自稱為老子,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癡兒,表示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缺乏人們的關注和理解。然而,詩人并不介懷,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簡樸生活的追求使他不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喜歡野草覆蓋的小徑,讓清澈的泉水流入小池,營造出一片寧靜而自然的景象。
詩中提到的春風、晴日和花朵,代表著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事物。春風隨處都是,表明詩人心中充滿了希望和喜悅;晴天與花朵相得益彰,抒發(fā)了詩人對自然美的贊嘆。這種對自然的熱愛和感激,使詩人擺脫了對世俗的執(zhí)著,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滿足。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樂于招待客人的態(tài)度和善于分享的品質。他愿意與人分享自己的簡樸生活和對自然的熱愛,以攜帶鋤頭走出矮籬的姿態(tài)展示自己的豁達和大度。
《山亭三首》以簡潔的語言展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簡樸生活的追求,表達了一種超脫世俗的心境和對內心自由的追尋。通過自嘲和自省,詩人向讀者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和樂觀向善的態(tài)度,鼓勵人們在繁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和真善美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