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尉三和篇補其二以為答不敢虛盛意 / 作者:李石 |
前時赤旱要刑鵝,今日平田漲綠波。
不特蛟龍偏得意,可知蚯蚓亦能歌。
|
|
楊尉三和篇補其二以為答不敢虛盛意解釋: 楊尉三和篇補其二以為答不敢虛盛意
前時赤旱要刑鵝,
今日平田漲綠波。
不特蛟龍偏得意,
可知蚯蚓亦能歌。
【譯文】
昔日,嚴重的旱災要求獻祭鵝,
如今,平坦的田地泛起綠波。
并非只有威武的蛟龍得意洋洋,
可見即使是蚯蚓也能歌唱。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李石所作的《楊尉三和篇補其二以為答不敢虛盛意》。詩人通過對比昔日和如今的情景,以及蛟龍和蚯蚓的形象,表達了一種謙虛和平凡的態度。
首先,詩人提到了過去嚴重的旱災,人們為了祈求降雨不得不獻祭鵝。這一景象象征著人們在困境中所做的努力和犧牲,以及對自然力量的畏懼。然而,現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樣的困苦,田地變得平坦而肥沃,綠波涌動。這種對比揭示了社會的進步和幸福的變化。
接著,詩人提到了蛟龍和蚯蚓,它們被用作比喻。蛟龍通常被視為神話中的神獸,象征著威武和強大。而蚯蚓則被認為是普通的昆蟲,平凡而微小。詩人以蛟龍和蚯蚓作為對比,表達了一種謙遜的心態。他說蛟龍得意,說明強大的力量自然引人注目;但同時他也提醒人們,即使是蚯蚓這樣的微小生物,也能發出歌唱的聲音,顯示出它們的生命力和價值。這種對比傳達了一種平凡與偉大共存的思想,強調了平凡事物的可貴性。
整首詩通過對比描繪了過去和現在的差異,同時以蛟龍和蚯蚓的形象傳達了一種謙虛和平凡的態度。詩人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對社會進步的喜悅以及對平凡事物的贊美,給人以啟示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