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鄭公績赴試金陵 / 作者:朱翌 |
我缸無儲粟,世累如綴纓。
讀書寡見功,一飽不可營。
鱗差四百指,羽慣啼饑聲。
天豈私貧我,客氣略已平。
安能事計然,且復師淵明。
儻有故人問,但如詩所稱。
|
|
送鄭公績赴試金陵解釋: 《送鄭公績赴試金陵》是宋代朱翌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缸無儲粟,
世累如綴纓。
讀書寡見功,
一飽不可營。
鱗差四百指,
羽慣啼饑聲。
天豈私貧我,
客氣略已平。
安能事計然,
且復師淵明。
儻有故人問,
但如詩所稱。
詩意:
這首詩以送別鄭公績赴金陵考試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鄭公績的祝福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詩人自稱缸,意指自身貧困無余糧;世累如綴纓,表示世事纏繞,如同綴飾,難以解脫。讀書寡見功,表示自己雖然勤奮讀書,但收獲甚少,無法實現一飽之功。鱗差四百指、羽慣啼饑聲,表明自己貧困潦倒,生活艱辛。但詩人認為天地不會偏袒窮苦之人,而是客觀公正的。因此,他不愿意過于計較自己的境遇,而是希望能夠追隨師長淵明的道路。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詩人通過自稱缸、描述自己貧困的處境,凸顯了自身的無奈和困頓,但他并未抱怨命運,而是對自身的境遇保持客觀和平和的態度。詩中的鱗差四百指、羽慣啼饑聲這些形象的描繪,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貧困和辛苦。然而,詩人并不以此為借口,而是堅定地表示自己要追隨師長淵明的道路,追求學問和修養。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希望有機會與故人交談,探討人生境遇的真相,以詩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
這首詩詞雖然篇幅不長,但通過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身處境的思考和對追求學問的堅定信念。它展現了宋代文人士子對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人生真諦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