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范智聞五月十四日夜賞月 / 作者:劉子翚 |
微風凈郊原,暮色含清夏。
層巔月欲上,炯炯木葉罅。
豐姿一發虧,爽氣千毫射。
流光不著地,黃抹溪西舍。
翩然釋嶠飛,云流鱗鱗化。
常恐螺髻青,失此驪珠掛。
奇觀天所吝,老眼得屢借。
不嫌神太清,跣立高梧下。
故人肯留連,一笑偶良夜。
濁醪勿虛杯,庭縞醉可藉。
|
|
同范智聞五月十四日夜賞月解釋: 《同范智聞五月十四日夜賞月》是宋代劉子翚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微風凈郊原,暮色含清夏。
微風輕撫著郊野,夜色中彌漫著夏日的清新氣息。
層巔月欲上,炯炯木葉罅。
月亮正要升到樹梢,木葉間透出明亮的光芒。
豐姿一發虧,爽氣千毫射。
月色漸漸黯淡,清爽的氣息卻傳遍千里。
流光不著地,黃抹溪西舍。
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染黃了溪水和西邊的房屋。
翩然釋嶠飛,云流鱗鱗化。
云彩輕盈地飄來飄去,宛如一條條鱗片在流動。
常恐螺髻青,失此驪珠掛。
常常擔心自己的發髻已經變白,失去了佩戴這顆美麗明珠的機會。
奇觀天所吝,老眼得屢借。
這樣的美景天地難得賜予,年邁的眼睛多次借來欣賞。
不嫌神太清,跣立高梧下。
對于如此清幽的景色,作者并不覺得過于空靈,他光著腳站在高大的梧桐樹下。
故人肯留連,一笑偶良夜。
故友愿意與我一同停留,共享這美好的夜晚,我們相互一笑。
濁醪勿虛杯,庭縞醉可藉。
不要空杯敬我濁酒,庭院里的白衣可供你醉倒。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五月的夜晚,微風拂過郊野,夜色中散發著夏日的清新氣息。月亮漸漸升起,映照在樹梢上,而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散發出明亮的光芒。隨著時間的推移,月色逐漸黯淡,但清爽的氣息卻仍然彌漫在空氣中。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沾染了溪水和房屋的黃色。云彩飄動不定,宛如一條條鱗片在流動。作者擔心自己的發髻已經變白,錯失了佩戴明珠的機會。然而,他仍然能夠借老眼來欣賞這美景。作者站在高大的梧桐樹下,感嘆這樣的景色并不過于空靈,而是令人心曠神怡。故友愿意與他共同停留,一同享受這美好的夜晚,彼此相互一笑。飲酒時,作者提醒朋友不要空杯敬他濁酒,而是可以借助庭院的白衣來醉倒。
這首詩詞以清新、明亮的筆觸描繪了一個五月夜晚的賞月景象,將自然景色與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描繪,如微風凈郊原、炯炯木葉罅、云流鱗鱗化等,使整首詩詞充滿了生動的畫面感。通過描繪夜晚的月色和清爽的氣息,作者表達了對美景的欣賞和敬畏之情。詩詞的結尾以朋友共賞的情景作為收束,展現了作者與友人共享美好時刻的愿望。
這首詩詞的賞析在于其細膩的描繪和清新的氛圍,通過對自然景色的觀察和感受,詩人將讀者帶入一個寧靜而美麗的夜晚。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如微風與暮色、月光與木葉、清爽與黯淡等,使詩詞更具層次感和張力。同時,詩人通過對自己年老眼睛的描寫,表達了對美景的珍惜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最后,作者以朋友的留連和共享美酒作為結尾,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友誼的珍貴。
總之,這首詩詞以優美的語言和精妙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五月夜晚的賞月景象的感受和情感。讀者在賞析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人情的溫暖,同時也引發對時光流轉和友誼之珍貴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