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 / 作者:洪邁 |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
簾鉤卷上梨花影。
寶箏拈得雁難尋,篆香消盡山空冷。
釵鳳斜欹,鬢蟬不整。
殘紅立褪慵看鏡。
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閑又是三春盡。
|
|
踏莎行解釋: 《踏莎行》是宋代作家洪邁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
簾鉤卷上梨花影。
寶箏拈得雁難尋,篆香消盡山空冷。
釵鳳斜欹,鬢蟬不整。
殘紅立褪慵看鏡。
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閑又是三春盡。
詩意:
這首詩以寫景的方式描繪了一個安靜深邃的院落和池塘。簾鉤卷起,院中梨花的影子映在簾子上。寶箏彈撥起來難以尋覓,篆香已燃盡,山中空蕩蕩而冷清。釵飾和發髻不整齊,殘留的紅妝懶散地對著鏡子。杜鵑不停地在月光下啼叫,這似乎又是一個漫長的春天即將結束。
賞析:
《踏莎行》以細膩的描寫表現了一種寂靜、凄涼的氛圍。作者通過對細節的刻畫,展現了一種空靈的美感和生命的脆弱。詩中的院落和池塘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梨花的影子在簾子上卷起,給人帶來一種美麗的畫面。寶箏的音樂難以尋覓,篆香已經燃盡,山中變得空蕩而冷清,這些描寫表現了時光的流轉和事物的消逝。詩中的女子發髻和釵飾不整,殘留的紅妝懶散地對著鏡子,傳達出一種倦怠和疲憊的心情。杜鵑在月光下的啼叫,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更迭,暗示著春天的結束,又一次的三春盡。
整首詩以簡潔、細膩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生命短暫性的思考和感慨,通過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種凄涼、空靈的美感,使讀者在寂靜中感受到時光流逝和生命的脆弱。這首詩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給人一種深深的觸動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