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溪十詠其六勤公亭 / 作者:楊億 |
危亭厭波面,屹若抃靈鰲。
浮蟻酡顏數,飛鴻送目勞。
更圍披簿領,僧伴話風騷。
何日登懸榻,州民刺有毛。
|
|
建溪十詠其六勤公亭解釋: 《建溪十詠其六勤公亭》是宋代楊億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危亭厭波面,屹若抃靈鰲。
浮蟻酡顏數,飛鴻送目勞。
更圍披簿領,僧伴話風騷。
何日登懸榻,州民刺有毛。
詩意:
這座勤公亭矗立在危崖上,猶如一只神龜一樣。波濤翻滾的水面令人厭煩,而亭子屹立不倒,宛如一只靈動的神龜。漂浮的蚊蟲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而飛翔的大雁卻給人帶來疲勞。守衛者圍繞著亭子,披著簿領,與僧人一起談論風雅之事。詩人思念什么時候能夠登上亭子的高榻,州民們則拿著刺去清除身上的虱子。
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座建在危崖上的勤公亭,通過對景物和場景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緒和情感。亭子高居在波濤洶涌的水面之上,象征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與周圍的浮蟻和勞累的飛鴻形成鮮明對比。詩人通過描述亭子周圍的守衛者和與僧人的交談,展現了一種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的意愿。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能夠登上亭子高榻的渴望,而州民們刺虱子則象征著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和改善。
整首詩詞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亭子、水面、昆蟲和飛鳥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和人類境遇的感慨和思考。同時,詩中融入了對高尚情操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展示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人類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