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節紹圣日記前帖贊 / 作者:岳珂 |
史本乎公,不厭於復。
重觀紹圣以來之記述,初無及于鄭雍。
非親札之具存,雖欲考之而孰從。
如王誼李祉之實跡,遍考史錄,皆無預乎此案之中。
酈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韓忠彥力諫興獄,直乞陛下且與含容。
安壽面析章惇,以為鄉風。
此皆系其人之大節,而金匱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紙之所具,以同時附會白帖子之人,猶能秉直以寫其衷。
抑可以見人心之是非,本無所蔽蒙也。
然于此時,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論,獨雍首尾噤然若不預者。
佩玉端委,接武夔龍,又何其無一言之獻替,廣于四總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終,而迄不免于黨籍之歸,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勝於直躬也。
|
|
林文節紹圣日記前帖贊解釋: 史根源于公,不滿足于恢復。
重看紹圣以后的記述,當初沒有到鄭雍。
不是親近片的保存了下來,雖然要考的,誰從。
如王誼李福祉的實際行為,遍考史錄,
都沒有參與了此案的中心。
酈保姓名,
也各不相同。
到韓忠彥力諫興獄,
直接請求陛下將與包容。
安壽面析章,
認為鄉風。
這都是那人的大的節日,
而金匱的汗青,都被消滅在兩人的忠誠。
這些貼紙的所具,以同時附會對帖子的人,
還能秉持直來寫他的內心。
還是可以看到人內心的是非,
本來沒有什么遮蒙了。但在這個時候
,
共六個人都有所爭論,獨雍首尾緊閉但如果不參與的人。
佩玉始末,緊跟夔龍,
又為什么沒有一個說的貢獻,擴大在四個總嗎?。
迎合在開始,沿著沉默在最后,
而最終不免于黨籍的回歸,這是繞道事人之所以不能勝過正直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