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中山間每早白霧四塞咫尺不辨 / 作者:張嵲 |
閩嶺冬候晚,歲窮殊未寒。
誰為五里霧,皓皓懷群山。
剝琢斧斤響,啁啾禽鳥間。
逖聽知何處,四顧但漫漫。
怳如湖水秋,眇與天相連。
喬林膏沐已,遠岫漸披顏。
高閣延朝景,清輝泛林端。
諒非侵晨興,詎識景物閑。
忽思鄉社歲,日晏未開關。
|
|
閩中山間每早白霧四塞咫尺不辨解釋: 《閩中山間每早白霧四塞咫尺不辨》是宋代張嵲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冬天閩嶺的景色,以及山間的白霧彌漫情景。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閩中山間每早白霧四塞咫尺不辨,
朝代:宋代,
作者:張嵲,
內容:閩嶺冬候晚,歲窮殊未寒。誰為五里霧,皓皓懷群山。剝琢斧斤響,啁啾禽鳥間。逖聽知何處,四顧但漫漫。怳如湖水秋,眇與天相連。喬林膏沐已,遠岫漸披顏。高閣延朝景,清輝泛林端。諒非侵晨興,詎識景物閑。忽思鄉社歲,日晏未開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冬天的閩嶺為背景,描繪了山間早晨彌漫的白霧景象。白霧籠罩著整個山谷,濃密而無邊,使得人們無法分辨出遠近。這種景象讓人聯想到山中的群山,因為白霧的存在,山巒變得若隱若現。
詩中出現了剝琢斧斤的聲音和啁啾的禽鳥之聲,這些聲音在白霧中顯得格外清晰。然而,盡管聽覺上能感知到這些聲音,但視覺上卻只能看到濃霧彌漫的景象,不知道周圍是何處。整個環境都籠罩在迷茫和模糊之中。
詩人將這種景象比作湖水中的秋天,將山與天空連接起來,增添了一種虛幻的感覺。喬木脫去了沉重的雪霜,遠處的嶺山也逐漸露出了顏色,整個山谷逐漸明亮起來。高處的閣樓可以俯瞰到朝陽的景色,清輝在林間泛起。這些景象并不是侵略性的,而是柔和而寧靜的,讓人心生寧謐之感。
然而,詩人對于早晨的景色卻并不了解,因為他的思緒飄回到了故鄉的歲月,他思念鄉社的歲月。日已經晚了,城門仍未打開,他無法體驗早晨的景色和活動。這種對故鄉的思念與對現實景色的無法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通過描繪白霧籠罩的山間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現實世界的困惑。白霧的模糊和迷茫的景象與詩人內心的情感相呼應,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