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筑亭 / 作者:張嵲 |
碕岸互縈斜,因依愛筠綠。
雖疑境過清,未必傷幽獨。
偶坐松下石,泉聲作琴筑。
|
|
鳴筑亭解釋: 《鳴筑亭》是宋代張嵲的一首詩詞。請欣賞以下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鳴筑亭,碕岸互縈斜,
此處景色如畫,山巖和水邊交錯交織。
因依愛筠綠,我停留在這綠茵茵的竹林之中。
雖然有些懷疑這境界是否太過幽清,
但對于那些喜歡幽靜的人來說,也未必會感到孤獨和傷心。
我偶然坐在松樹下的石頭上,
聽著泉水的聲音,仿佛是一曲琴音在我耳邊鳴奏。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鳴筑亭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幽靜、清幽的山水景色。詩人描述了碕岸的地勢曲折,山巖和水流錯綜交錯,展現出自然山水的壯美和細膩之美。詩中提到的愛筠綠指的是愛竹之意,表達了詩人對這片綠竹叢的喜愛和倚賴。詩人雖然懷疑這樣的境界是否過于幽靜,但他同時也認識到,對于那些喜歡寧靜的人來說,這樣的環境并不會帶來孤獨和傷感。最后兩句描述了詩人在松樹下的石頭上坐下,聆聽著泉水的聲音,仿佛泉水的流動成為了一曲美妙的琴音,給人一種寧靜、悠然的感覺。
這首詩通過山水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寧靜、幽靜環境的向往和喜愛。詩中的碕岸、竹林、松樹、泉水等元素,構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畫卷,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覺。同時,詩人的內心感受也透露出一種對于寧靜、孤獨狀態的接納和欣賞,展示了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整首詩以簡潔、含蓄的語言,將自然景色與內心感受相結合,營造出一種恬靜、靜謐的意境,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寧靜與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