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暑 / 作者:張嵲 |
涉旬秋暑不可觸,發疏被汗如膏沐。
忽然三日風撼山,冬裘未具膚生粟。
去年登高作重九,黃菊未開新酒熟。
今年無酒不登高,獨行漫繞庭邊菊。
中原季月欲折膠,江界隕霜無脫木。
擁鼻從今四序移,遮眼殘書豈真讀。
|
|
秋暑解釋: 《秋暑》是宋代張嵲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秋天的暑氣遲遲不散,汗水浸透了薄衣。突然,三天的風吹動著山巒,冬天的衣裘還未準備好,皮膚上便生出了麥粒。去年九月重陽登高,黃色的菊花還未開放,新酒還未釀成。今年沒有酒,就不登高,獨自漫步在庭院邊上的菊花叢中。中原地區的季節已經轉換,霜降降臨,樹木上的葉子還未脫落。鼻子被寒氣所侵襲,四季的變遷從此改變了感官的感受。眼睛被風霜遮擋,殘留的書籍是否能真正閱讀。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秋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自然變化的感慨。詩中以秋暑難消的炎熱氣候為引子,寫出了人們在秋季仍然感受到夏天的酷熱,身上的汗水滋潤了衣裳。接著,描繪了秋天的突變,寒風吹動山巒,預示著冬天的到來。作者以此寓意人生的瞬息萬變,忽然間事物發生了改變,讓人難以預料。詩中還提到了重陽節登高的場景,黃菊未開、新酒未熟,暗示著人生中的期待與不確定性。最后,詩人描述了眼、鼻受寒氣侵襲的感受,象征著人們感知世界的變化,眼前的景象已經無法真正閱讀。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秋季的景象和人們對時間變化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生命流逝和人事無常的思考。通過描繪自然景觀與人的內心感受的交融,使詩詞具有一種深刻的意境和哲理。同時,通過對季節變遷的描繪,詩人巧妙地傳達了人生的不可預測性和短暫的本質,引發讀者對人生的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