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晚三首 / 作者:張舜民 |
久雨秋深對晚晴,近山昏黑遠山明。
灘頭艇子排行系,水底魚兒作隊行。
衰柳帶風猶喜舞,殘蟬送日尚能鳴。
角冠藜杖何為者,獨向溪邊忘姓名。
|
|
秋晚三首解釋: 《秋晚三首》
久雨秋深對晚晴,
近山昏黑遠山明。
灘頭艇子排行系,
水底魚兒作隊行。
衰柳帶風猶喜舞,
殘蟬送日尚能鳴。
角冠藜杖何為者,
獨向溪邊忘姓名。
譯文:
長時間的秋雨過后,秋天的深沉與晚霞的晴朗相對,
近處的山巒漸漸暗下來,而遠處的山巒卻依然明亮。
灘頭上停靠的小船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水底的魚兒排成隊伍前行。
凋落的柳樹在風中依然歡快地舞動,
殘留的蟬蟲在夕陽下依然能夠鳴叫。
佩戴角冠、手持藜杖的人是何方之士,
孤獨地向溪邊走去,竟然忘記了自己的姓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天傍晚的景象,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人事的寂寥。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
首兩句描述了秋天的過渡狀態,長時間的雨過后,秋天的深沉與晚霞的晴朗相對照。近處的山巒漸漸暗下來,而遠處的山巒卻依然明亮,形成了一種景深感。這種景象不僅反映了自然的變化,也可以被視為人生的寓意,近處的困境與黑暗可能會逐漸過去,而遠處的希望與光明依然存在。
接下來的兩句描繪了灘頭上停靠的小船和水底的魚兒。小船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形成一種整齊的景象,而水底的魚兒則形成了一個隊伍,有序地前行。這種景象可以被視為社會中的秩序與和諧,人們在大自然的秩序中尋找到一種寧靜與安定。
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凋落的柳樹和殘留的蟬蟲的喜愛。盡管柳樹已經凋謝,但在秋風的吹拂下,它們依然歡快地舞動,展現了生命力的頑強。而殘留的蟬蟲雖然已經接近日落時分,但它們依然能夠鳴叫,不放棄最后一絲生命的存在。這些景象可以被視為對堅持與頑強精神的贊美,詩人從中汲取力量與勇氣。
最后兩句描繪了一個戴著角冠、手持藜杖的人,他獨自一人走向溪邊,竟然忘記了自己的姓名。這個人物可能是某個隱士或者是詩人自己的形象。他拋棄了塵世的紛擾,追求寧靜與超脫,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身份。這種形象可以被視為對清靜和超脫境界的追求,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自我認知的追尋。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達了對秋天變化、生命力和追求超脫的思考。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觀察和描繪,將其與人生相聯系,表達了對秋天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同時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對追求內心寧靜與超脫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