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行別矴齋 / 作者:張舜民 |
宴坐豈不好,有誰強爾行。
山川不改色,兒女各為情。
岸隔霜林意,齋空夜水聲。
虛傳少陵叟,一室過平生。
|
|
東行別矴齋解釋: 《東行別矴齋》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張舜民。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東行別矴齋》
宴坐豈不好,有誰強爾行。
山川不改色,兒女各為情。
岸隔霜林意,齋空夜水聲。
虛傳少陵叟,一室過平生。
譯文:
宴席上坐著多么愉快,又有誰能強行東行。
山川不改變它們的顏色,人們各自有自己的情感。
河岸隔開了寒霜和林木的寂靜,齋房里只有夜水的聲音。
虛妄地傳說少陵老人,他一生只在自己的一室之中度過。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張舜民在宴會上的情景和他的東行別離之情感。第一句“宴坐豈不好,有誰強爾行”表達了他在宴會上的歡愉,但同時也暗示了他即將東行的離別之痛。他在享受宴會的喜悅時,內心卻難以忽視東行的使命和責任。
第二句“山川不改色,兒女各為情”表明自然界的景色并不因人的離別而改變。山川永恒,而人們的情感卻因各自的事務而分離。這種對比凸顯了人類生命的短暫和自然界的永恒。
接下來的兩句“岸隔霜林意,齋空夜水聲”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離別時的孤獨和寂寞。河岸隔離了詩人和他所留戀的寒霜和林木的意境,而齋房中只有夜晚流水的聲音,強調了他的孤獨感和空虛感。
最后兩句“虛傳少陵叟,一室過平生”提到了少陵老人,暗示了詩人對傳說中的智者和隱士的向往。他將自己比作少陵老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度過了整個平凡的一生。這表達了詩人對于內心寧靜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宴會和離別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人世間歡愉和內心孤獨的感悟,同時也展示了他對于追求精神境界和超脫塵世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