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答還卷 / 作者:張舜民 |
屈宋功成道不傳,后來雞犬各登仙。
留連光景隨時俗,盜竊聲名至暮年。
陷沒李陵因北伐,漂流杜甫為南遷。
耒陽郴口今吾在,誰與誅茅屋數椽。
|
|
和答還卷解釋: 《和答還卷》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舜民。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屈宋功成道不傳,
后來雞犬各登仙。
留連光景隨時俗,
盜竊聲名至暮年。
陷沒李陵因北伐,
漂流杜甫為南遷。
耒陽郴口今吾在,
誰與誅茅屋數椽。
詩意:
這首詩探討了功名利祿的虛幻和時光的流轉。詩中提到了屈原、宋玉、李陵和杜甫等歷史人物,以及耒陽、郴州和口的地名,將歷史事件和地理背景融入其中,表達了對功名的無奈和對逝去光景的思念。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歷史人物和時光流轉的描繪來表達作者對功名虛幻和時代變遷的思考。首先,詩中提到了屈原和宋玉,這兩位古代文人都是才華橫溢、有志向卻最終沒有得到應有的傳世之名。他們的功業被埋沒,沒有傳承給后世。而后來的普通人也能夠獲得功名,仿佛是雞犬皆能登上仙境一般,顯示了功名的虛幻和功成名就的貶值。
詩中還描繪了時光的流轉和社會的變遷。留連光景隨時俗,光景指的是過去的美好時光,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觀念和價值也在改變,傳統的美好逐漸被現實的時俗所取代。這種時代的變遷也導致了盜竊聲名的產生,人們為了追求名利不擇手段,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暮年。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了李陵和杜甫。李陵因為北伐而陷落,杜甫則因為南遷而流離失所。這兩位歷史人物都經歷了挫折和流離,他們的境遇體現了時代的動蕩和個人命運的無常。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自己的身世和立場,他位居耒陽郴口,思考著誰能夠一起來誅殺掉茅屋中數椽之人,暗示了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對改革的呼喚。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歷史人物和地理背景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功名虛幻、時光流轉以及社會現狀的思考和不滿。同時,詩中還融入了對個人命運和社會變遷的關注,體現了作者對時代的思考與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