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孫莘老題召伯斗野亭 / 作者:張舜民 |
我登甘棠埭,所向殊未平。
舟行汙池中,頓失江湖青。
蛙聲亂僧唄,鴟吻赫市甍。
意向伯喈死,茍與衛士傾。
開池種白蓮,壘石擬三生。
猶淹南斗墟,終遠北斗城。
設我紫藕供,報之白茅烹。
三年猿鶴友,萬里秦梵行。
秋風隴首至,落日淮南明。
寄言懷土士,慎勿慕官榮。
|
|
和孫莘老題召伯斗野亭解釋: 詩詞:《和孫莘老題召伯斗野亭》
登甘棠埭我,所向殊未平。
舟行汙池中,頓失江湖青。
蛙聲亂僧唄,鴟吻赫市甍。
意向伯喈死,茍與衛士傾。
開池種白蓮,壘石擬三生。
猶淹南斗墟,終遠北斗城。
設我紫藕供,報之白茅烹。
三年猿鶴友,萬里秦梵行。
秋風隴首至,落日淮南明。
寄言懷土士,慎勿慕官榮。
中文譯文:
我登上甘棠埭,所朝向的事物依然不平靜。
船行在污濁的池塘中,一下子失去了江湖的青蔥。
蛙聲擾亂了僧人的誦經聲,鴟吻鬧市的屋檐顯得猙獰。
我心中的意向如同伯喈的死,只愿與衛士一同傾覆。
開辟池塘種植白蓮,堆砌石頭模擬三生輪回。
盡管還在南方的斗墟中沉溺,卻最終遠離了北方的斗城。
我將紫色的藕供養,作為奉獻之物,報答白茅的烹飪。
三年來與猿鶴為伴,萬里之遙前往秦地和梵天之間往來。
秋風從隴山首先吹來,夕陽照亮了淮南地區。
我寄語懷念故土的士人們,謹慎不要追求官位的榮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張舜民所作,題目為《和孫莘老題召伯斗野亭》。詩中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官場榮耀的警示。
詩人以自然景物和隱喻手法來揭示社會的不公和虛偽。他登上甘棠埭,所見的景象仍然不平靜,暗示著社會的動蕩和不公平。在污濁的池塘中航行,失去了江湖的青蔥,象征著社會的腐敗和人心的迷失。蛙聲擾亂了僧人的誦經聲,鴟吻顯得猙獰,這些隱喻表示社會道德的淪喪和偽善的現象。
詩中還借用了伯喈的死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圖與衛士一同傾覆,表達了詩人對社會不公和虛偽的反抗之情。
然而,詩人并不僅限于抱怨和批評,他通過種植白蓮、堆砌石頭等象征行為,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白蓮象征純潔和高尚,石頭模擬三生輪回,表達了詩人的追求永恒和超越。盡管詩人深陷南方的斗墟,但他仍然遠離北方的斗城,表達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并以紫藕供養白茅的烹飪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兩句詩寄語懷念故土的士人們,提醒他們不要追求官位的榮耀,而要保持對家國的深情和對真實價值的珍視。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為隱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虛偽,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真實價值的追求。它警示人們不要追求虛假的官場榮耀,而要珍視真實的情感和對家國的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