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賁知衢州去疑冢以其所得雙石作堂乞詩 / 作者:張舜民 |
芝蘭雖好忌當門,何況庭前惡土墩。
畚鍤才興雙劍出,狐貍盡去老松蹲。
百年守冢真堪笑,一日開軒亦可尊。
安得擲從天外去,成都石筍至今存。
|
|
孫賁知衢州去疑冢以其所得雙石作堂乞詩解釋: 《孫賁知衢州去疑冢以其所得雙石作堂乞詩》是宋代張舜民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孫賁得知衢州沒有懷疑的古墓,他用所得的兩塊石頭建造了一座亭堂并請求作詩。芝蘭雖然美好,卻忌諱種植在門前;更何況庭前的土墩又是惡劣的。拿著鋤頭和鏟子,才能使雙劍出鞘,狐貍們都逃走了,老松樹也蹲下了。百年守護著這座墓冢真是可笑,一天打開窗戶也是值得尊敬的。如何才能將這些煩惱拋諸腦后,成都的石筍至今仍然保存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孫賁在衢州得知沒有懷疑的古墓后,他用兩塊石頭建造了一座亭堂,并請求作詩的情景。詩中通過對比芝蘭和庭前土墩的形象,表達了對美好事物與惡劣環境的反思,以及在逆境中如何堅持追求美好的信念。
詩中的畚鍤(鋤頭)和雙劍象征著克服困難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它們使得狐貍逃走,老松樹也蹲下了。這里的狐貍和老松樹可能是隱喻,表示了困擾和妨礙孫賁的外界因素已經消失,他可以專心追求自己的目標。
在詩的最后兩句中,孫賁對于守護古墓百年的人感到可笑,并表達了對于一切困擾和束縛的渴望擺脫的愿望。他希望能夠拋開煩惱,成都的石筍則象征著歷史的延續和長久的存在。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對比和隱喻的手法,傳達了作者對于追求美好的堅持和對于擺脫束縛的渴望。同時,詩中也展示了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成都的石筍作為古老的遺跡仍然屹立不倒,給人一種歷史的延續感。這首詩詞在思想上富有哲理,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情感和對于美好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