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王廟 / 作者:張舜民 |
清汴河邊五君子,身遏橫流同日死。
火炎曾是及池魚,世變安能顧妻子。
百尺高城不足憑,日月所照惟孤誠。
當其殺身際,肯念身后名。
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身后是非誰與評。
|
|
五王廟解釋: 《五王廟》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舜民。這首詩詞描述了五位忠義的君子在清汴河邊犧牲的情景,以及作者對這種忠誠精神的贊嘆和反思。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清汴河邊五君子,
身遏橫流同日死。
火炎曾是及池魚,
世變安能顧妻子。
百尺高城不足憑,
日月所照惟孤誠。
當其殺身際,
肯念身后名。
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
身后是非誰與評。
詩意和賞析:
《五王廟》以清汴河邊五位忠臣的故事為主題,表達了對忠誠精神的贊美和對世事變遷的思考。
詩中的五君子是指五位在宋代末年時為國家忠誠而死的忠臣。他們在為了守護清汴河而犧牲的過程中,身體擋住了洶涌的河水,同一天壯烈地死去。詩中用“身遏橫流”來形容他們的壯舉,表達了他們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和勇敢犧牲的精神。
詩中提到的“火炎曾是及池魚”意味著他們的忠誠和犧牲是為了保護底下的百姓,就像火炎能夠及到池中的魚一樣,表達了他們對人民的關懷和保護。
接下來的兩句“世變安能顧妻子,百尺高城不足憑”表達了他們對家庭的舍棄和對信仰的堅守。盡管世事變遷,他們不能顧及家庭,也無法依仗高城來躲避風險,因為他們的信念和忠誠是無法動搖的。
詩的最后兩句“當其殺身際,肯念身后名。嗚呼,伯夷既死孔子不復生,身后是非誰與評”表達了作者對這些忠臣的敬仰和思考。他們在面臨生死抉擇時,仍然能夠考慮到留下的名聲和后世的評價。作者通過提到伯夷和孔子,表達了對這種忠誠精神的珍視和對時代變遷的憂慮。
《五王廟》通過描繪五位忠臣的壯舉,表達了對忠誠、勇敢和犧牲精神的贊美。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遞出作者對忠臣們的敬佩之情,同時也引發了讀者對于忠誠、家國情懷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