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鵑 / 作者:張舜民 |
飛伏終難見,空摶似老烏。
一身隨變化,故國任丘墟。
簇簇花如血。
聲聲怨不枯。
春山情更好,何必夜相呼。
|
|
杜鵑解釋: 《杜鵑》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張舜民。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飛伏終難見,
杜鵑飛翔時常隱藏,
空摶似老烏。
只見黑烏在空中盤旋,
一身隨變化,
杜鵑的行蹤時常變幻,
故國任丘墟。
在故鄉已成一片廢墟。
簇簇花如血。
簇簇鮮花鮮艷如鮮血。
聲聲怨不枯。
杜鵑的聲音充滿了無盡的怨恨。
春山情更好,
春天的山景更加美好,
何必夜相呼。
何必在夜晚彼此呼喚。
詩意:
《杜鵑》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杜鵑的形象和表達作者的情感,傳達了一種離鄉別井、思鄉之情。杜鵑是一種喜歡棲息在山野間的鳥類,但它的行蹤卻常常難以捉摸,宛如老烏鴉一般不易被人所見。詩中作者通過杜鵑的形象,抒發了自己離鄉遠去的苦楚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描述了故鄉已經變成廢墟,但仍然有鮮花盛開,花的鮮艷如同鮮血,杜鵑的聲音充滿了無盡的怨恨。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對春天的山景表達了美好的向往,認為春山的景色更加宜人,因此詩中提出了一個反問:何必在夜晚相互呼喚呢?
賞析:
《杜鵑》這首詩詞以杜鵑鳥為象征,通過描述杜鵑的行蹤和聲音,抒發了作者離鄉之苦和對故鄉的思念。詩中的意象豐富,通過鮮花如血和杜鵑聲聲怨不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厚意和對離鄉生活的痛苦體驗。同時,詩人對春天的山景的贊美和向往,展現了他對自然美的敏銳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作者的情感通過形象的描寫巧妙地表達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首詩詞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濃郁的離情別緒和向往鄉土的情感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