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詩 / 作者:王令 |
方春不種蘭,終歲無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
|
|
雜詩解釋: 《雜詩》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令。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
方春不種蘭,終歲無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
該詩描述了一個人物的困境和怨憤之情。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詩中的"方春不種蘭"意味著整個春天都沒有種植蘭花,"終歲無自佩"表示整年都沒有花朵可以佩戴。這里的蘭花可以被視為高貴、優雅和美麗的象征。
"良田弗加芟,徒穉亦無歲"表明良田沒有進行耕作,秋天也沒有收獲。這揭示了農田的荒蕪和人們的貧困困境。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傳達了作者對上天的抱怨。雨露本應該滋潤大地并滋養莊稼,但這種恩惠卻被雜草所占據,使人們無法得到豐收。
"安坐饑怨天,此理果誰在"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和不解。他在饑餓中坐著,對天地間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感到憤怒。最后一句詩詞提出了疑問,問道這種情況的原因和責任在于誰。
整首詩詞透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命運的怨憤。作者通過描繪貧困和困境,表達了對自然和社會秩序的質疑。詩中的景象和情感共同構成了一幅愁苦的畫卷,反映了當時社會中較為普遍的貧窮和不公平。此詩從某種程度上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無奈和憤怒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