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詩六章 / 作者:王令 |
朝哭聲吁吁,暮哭聲轉無。
聲無血隨盡,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嘆,無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見,不若無目完。
|
|
哭詩六章解釋: 《哭詩六章》是一首宋代王令所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朝哭聲吁吁,
Inthemorning,criesofmourningresound,
暮哭聲轉無。
Intheevening,criesofmourningfadeaway.
聲無血隨盡,
Thesound,devoidofblood,diminishes.
安得目不枯。
Howcanmyeyesnotgrowdry?
目枯不足嘆,
Witheyesdry,thereisnotenoughtolament,
無目心自安。
Butwithouteyes,myheartfindssolace.
目存多所見,
Witheyes,therearenumeroussightstobehold,
不若無目完。
Yetitisbettertobecompletewithoutthem.
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痛苦和無奈的感受。詩的開頭描述了朝晨時的哭聲,聲音哀怨悲痛,充斥著整個空間。然而,到了傍晚,哭聲逐漸消散,變得無法聽聞。詩中的"聲無血隨盡"形象地表達了哭聲中所包含的痛苦和悲傷已經消失殆盡的意象。接著,作者表達了對自己眼睛枯竭的無奈之情,問道:如何能讓眼睛不枯竭呢?然后,作者開始思考眼睛干涸的意義,認為眼睛的枯竭不足以讓人感到惋惜,因為在沒有眼睛的情況下,內心能夠找到一種寧靜與安寧。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種反思,認為擁有眼睛固然可以看到世間的萬象,但與沒有眼睛相比,卻不如內心完整無缺。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作者通過描繪朝哭和暮哭的對比,以及眼睛干涸與內心安寧的對比,表達了對人生的矛盾和無常的感慨。詩詞中的"目"不僅僅指眼睛,也可以象征人類的感知和視野。通過表達眼睛的干涸和失去,作者呈現了一種對身體和感官的反思,進而引發對內心和靈魂的思考。詩中的反問句"安得目不枯"和"不若無目完",以及最后的總結,使整首詩詞表達出一種超越肉體和感官限制的哲學意味。
這首詩詞不僅在情感上引發共鳴,也提供了一種深入思考人生和生命意義的視角。它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以及對痛苦與安寧、有與無的對比,傳遞了一種哲學的思辨氛圍。同時,它也鼓勵人們在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和矛盾時,通過內心的安寧和完整來獲得超越感官的滿足與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