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太學議 / 作者:王令 |
白日流上天,牛虱無遁形。
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
穴鼠夜值螢,嗾嗾相聚驚。
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
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
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
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
咄哉浮薄兒,勉為高大營。
|
|
聞太學議解釋: 《聞太學議》是一首宋代王令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白日流上天,牛虱無遁形。
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
穴鼠夜值螢,嗾嗾相聚驚。
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
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
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
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
咄哉浮薄兒,勉為高大營。
詩意:
這首詩以生動的形象描繪了一些微小而普通的生物與宏大的天地、世間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人們應當正視自身微小與局限的思考和警示。
賞析:
這首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將微小的生物和它們的行為與遼闊的天地相對照,表達了一種對人們應當正視自身的微小與局限的思考。
第一句“白日流上天,牛虱無遁形”,以白日流上天的景象與牛虱無法躲藏的形象相對照,暗示人們的行為無處遁形,應當正視自身的存在。
第二句“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指出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用途,但不應當懼怕光明與公眾的審視。
第三、四句以穴鼠和螢火蟲為例,描寫了它們在黑暗中相互依賴、相互驚擾的情景。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意味著它們的活動受限,無法自由行動。
接下來的幾句“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以及“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表達了一種對自身局限的認知和警示。人們不應當自視甚高,只是微小的存在,不要與宏大的天地相爭。
最后兩句“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表示籠中的禽鳥雖然無法自由翱翔,但卻無法理解天空的浩渺無垠。
整首詩通過對微小生物與宏大天地的對比,以及對人們自身的思考和警示,表達了一種謙遜、正視自身的態度,提醒人們要認識到自身的微小與局限,不要妄自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