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粟操 / 作者:王令 |
食子之粟,飽復何為。
當人之賜,罪亦何辭。
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
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
|
|
辭粟操解釋: 詩詞:《辭粟操》
辭粟操,朝代:宋代,作者:王令。
食子之粟,飽復何為。
當人之賜,罪亦何辭。
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
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
中文譯文:
放下糧食,我又吃飽有何用呢?
接受別人的恩賜,我又有何理由推辭?
有人認同我為是的時候,又怎會沒有人認為我為非呢?
已經(jīng)是這樣了,我又怎么能勝過他人的言辭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辭粟操》出自宋代詩人王令之手,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表達,探討了人與社會互動中的矛盾和困境。
詩的開頭以一個富有哲理的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食子之粟,飽復何為。”詩人提出自己已經(jīng)吃飽的問題,暗示了物質(zhì)滿足之后的迷茫和無奈。
接下來,詩人提到面對別人的恩賜,我們又有何理由推辭呢?這句表達了人們在受到恩惠時難以拒絕的心理,也暗示了人際關(guān)系中的復雜性和不完美之處。
第三句“有以我為是兮,豈無以我為非。”則探討了人們對自身的認同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之間的矛盾。詩人認為,既然有人認同自己,那么必然也會有人對自己持不同意見。
最后兩句“已兮已兮,吾何以勝人之言兮。”表達了詩人對于他人評價的無奈和無力感。他意識到自己很難在言辭上勝過別人,無法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邃的語言,揭示了人際關(guān)系中的矛盾和人性的無奈。詩人通過表達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喚起讀者對于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思考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