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南恩道間和楊體南三首 / 作者:黃公度 |
再歲大江濱,了無功可程。
行行看絕塞,錄錄更專城。
不作安巢鳥,應慚出谷鶯。
賴同草玄手,時抱一經橫。
|
|
赴南恩道間和楊體南三首解釋: 《赴南恩道間和楊體南三首》是宋代黃公度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作者面對歲月的流轉和自身的無所作為之感,以及對于身處逐漸變遷的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再歲大江濱,
了無功可程。
行行看絕塞,
錄錄更專城。
不作安巢鳥,
應慚出谷鶯。
賴同草玄手,
時抱一經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作者自身的經歷和感悟為出發點,表達了對于自己在歲月中所取得的成就的反思和無奈。詩的開頭,描述了作者再一次來到大江邊,意味著他重回人世間,面對新的歲月。然而,他感到自己無所作為,沒有取得任何成就,功名利祿難以達到。
接下來的兩句“行行看絕塞,錄錄更專城”,描繪了作者行走于邊塞之地,觀察著世間的變遷。他通過行走,看到了戰亂頻發的邊塞地帶,見證了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辛勞。而他自己則專注于記錄這一切,因此"錄錄更專城",專心致志地將這些變遷記載下來。
詩的后半部分,“不作安巢鳥,應慚出谷鶯”,通過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自責。他將自己比作沒有安定巢穴的鳥兒,與不斷遷徙的谷鶯形成對比。這種對比暗示著作者對于自己無法安定的生活狀態的自省和自責。
最后兩句“賴同草玄手,時抱一經橫”,表達了作者對于草玄之手(指黃公度的師父)的依賴和感激之情。他時刻抱著一部經書,以表達自己對于學問和智慧的追求。這兩句詩句中的“草玄之手”也可以理解為黃公度的師承和學問傳承的象征,以此突出了作者對于學問的重視和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個人的經歷和感悟為基礎,通過對自身的反思和對社會變遷的觀察,表達了作者對于自己無所作為的愧疚和對于學問和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同時,通過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詩詞更具意境和含蓄,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