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王元渤問余脫齒韻 / 作者:曾幾 |
齒危但以粥充虛,辜負公家夏屋渠。
政恐曲生深作崇,可憐髯簿頓成疏。
動搖不減韓吏部,蹴踏非同焦校書。
落勢今年殘未已,只應從此并無馀。
|
|
次王元渤問余脫齒韻解釋: 這首詩詞《次王元渤問余脫齒韻》是宋代曾幾所作。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齒危但以粥充虛,
辜負公家夏屋渠。
政恐曲生深作崇,
可憐髯簿頓成疏。
動搖不減韓吏部,
蹴踏非同焦校書。
落勢今年殘未已,
只應從此并無馀。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身的失意和對時局的擔憂。詩人在飲食方面受到限制,只能以粥來填充空虛的胃口。他感到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重大,但卻未能盡力履行,辜負了公共利益。政治的曲折和深奧讓他感到擔憂,他可憐那些為政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而成為了無能或疏忽的官員。他認為動蕩不安的局勢并沒有減少,政治官僚與平民百姓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他感嘆國家的衰敗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揭示了詩人對社會現象的不滿和對政治現實的憂慮。詩中的"齒危"指的是詩人年老失去牙齒的狀態,但他只能以粥來填充胃口。這種形象化的表達體現了詩人的無奈和困頓。詩人通過"辜負公家夏屋渠"的語句,表達了自己對于未能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的遺憾和愧疚之情。詩中還提到政治的曲折和深奧,以及官員的能力不足和疏忽,這些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擔憂。最后的兩句"落勢今年殘未已,只應從此并無馀"暗示了國家衰敗的局勢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揭示了作者對于自身和社會現象的不滿和擔憂。它體現了詩人對于時局的深刻觀察和對國家的憂慮,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個人能力和力量的無奈。這首詩詞在抒發情感的同時,也通過對現實社會的揭示,呈現了宋代社會的政治困境和衰落的景象,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