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德器贈太湖石 / 作者:曾幾 |
愛山已成癡,愛石又成癖。
徒聞有絲溪,時復夢靈壁。
太湖只在眼,曾未收寸碧。
多自五嶺來,仍煩百書索。
何侯小崢嶸,湖水深處得。
蒼潤波濤馀。
巉巖鬼神力。
摩挲復湔洗,攘取畏賓客。
偶然及幽事,遣送初不惜。
俄頃交定盟,歡焉慰岑寂。
奪君書幾間,坐我洞庭側。
持還豈人情,藏去有慚色。
苦乏仇池篇,如何滿高直。
|
|
何德器贈太湖石解釋: 《何德器贈太湖石》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曾幾。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愛山已成癡,愛石又成癖。
徒聞有絲溪,時復夢靈壁。
太湖只在眼,曾未收寸碧。
多自五嶺來,仍煩百書索。
何侯小崢嶸,湖水深處得。
蒼潤波濤馀,巉巖鬼神力。
摩挲復湔洗,攘取畏賓客。
偶然及幽事,遣送初不惜。
俄頃交定盟,歡焉慰岑寂。
奪君書幾間,坐我洞庭側。
持還豈人情,藏去有慚色。
苦乏仇池篇,如何滿高直。
詩意解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太湖石的深深熱愛和追求的心情。詩人曾幾表示自己已經對山水產生了癡迷的情感,而對太湖石更是成了一種癖好。他聽聞有一條絲綢般的溪流,時常夢見靈動的石壁。太湖石對他來說只存在于眼前,卻未曾真正擁有一塊碧綠的太湖石。他來自五嶺,卻仍舊為了太湖石而煩憂、苦苦索求于各種書籍。
然而,何侯(指太湖石制作工匠)卻能在太湖的深處得到太湖石,他們具有深邃的湖水、蒼潤的波濤和巉巖間鬼神般的力量。太湖石摩挲過并沐浴過太湖的波浪,攘取了外來的客人所畏懼。作者偶然得到太湖石的幽事,起初不舍得將其送走。但不久之后,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互相歡樂,慰藉了詩人內心的寂寥。他奪得了太湖石的幾塊,坐在洞庭湖邊,與太湖石為伴。
然而,詩人認為將太湖石帶回來并不符合人情,因為帶走太湖石會帶來羞愧之色。他感到遺憾沒有能夠擁有一塊仇池(出產太湖石的地方)的太湖石,因為它們才能真正滿足他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作者對太湖石的熱愛和追求為主題,通過對太湖石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對物質的追求。詩人用癡迷和癖好來形容自己對山水和太湖石的喜愛,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情感和向往之情。
詩詞中夾雜著對太湖石的種種贊美,將其描繪成湖水深處的鬼神之物,富有神秘力量。太湖石象征著自然的力量和靈性,與作者內心的寂寥和追求形成了對比。詩中還展現了詩人對太湖石的追尋之路,從五嶺到百書索引,顯示了他對太湖石的執著和不懈的努力。
詩詞中的何侯是一個象征性的人物,他能夠在太湖深處獲取太湖石,具有獨特的技藝和洞察力。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互相歡樂,以及作者對太湖石的敬重和崇拜。
整首詩詞以太湖石為中心,通過描繪太湖石的神秘和珍貴,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敬畏。在追求太湖石的過程中,詩人經歷了癡迷、苦苦索求、歡樂和遺憾等情感,通過這些情感的變化,展示了他對太湖石的獨特情感和對美的追求的執著。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太湖石的熱愛和追求,通過對太湖石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美的追求。詩詞中的情感轉折和意境的變化使得整首詩詞充滿了生動和情感的張力,令人產生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