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旱三首 / 作者:曾幾 |
邦人奉教條,久不知肉味。
潭龍不能神,土偶安足恃。
應真住蘭若,云雨可立致。
胡不迎之來,明明有前事。
|
|
詠旱三首解釋: 《詠旱三首》是宋代詩人曾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邦人奉教條,久不知肉味。
潭龍不能神,土偶安足恃。
應真住蘭若,云雨可立致。
胡不迎之來,明明有前事。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旱災的現象,表達了對當時政府和社會狀況的關切和批評。詩中暗喻著邦國的統治者們奉行教條,追求虛名而忽視了百姓的疾苦。人們長期以來飽受旱災之苦,已經久久未能嘗到豐收的喜悅,仿佛久違了肉食的滋味。詩中還提到了虔誠祈禱的潭龍神和無能為力的土偶,暗示了邦國的統治者們無法神奇般地解決問題,而百姓只能安慰自己依靠土偶的力量。
然而,詩中也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詩人呼吁邦國的統治者們應該真心實意地去住在蘭若之地(指佛教中的凈土),通過真正的悟道和修行,才能帶來云雨滋潤,恢復生機。最后,詩人呼吁邦國的統治者們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前途,迎接這個改變的機會,因為這個機會是明明已經存在的。
賞析:
《詠旱三首》以隱喻和象征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政治和社會現狀的不滿和擔憂。詩中的旱災被用來隱喻邦國的困境和百姓的疾苦,而潭龍和土偶則象征了統治者的無能和虛假的權力。詩人通過這些象征意象,暗示了改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詩人最后呼吁統治者們應該真心修行,追求真正的智慧和解脫,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福祉。這種呼吁體現了詩人對于政治和社會變革的期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佛教教義的崇尚和信仰。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手法,以批判的視角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弊端,并呼吁統治者們改變現狀,追求真正的善治和人民的福祉。同時,詩中也體現了詩人對佛教信仰的傾慕和對真理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