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張丞相登荊城樓,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 / 作者:孟浩然 |
薊門天北畔,銅柱日南端。
出守聲彌遠,投荒法未寬。
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
白璧無瑕玷,青松有歲寒。
府中丞相閣,江上使君灘。
興盡回舟去,方知行路難。
|
|
陪張丞相登荊城樓,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解釋:
陪張丞相登荊城樓,
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
薊門天北畔,銅柱日南端,
出守聲彌遠,投荒法未寬。
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
白璧無瑕玷,青松有歲寒。
府中丞相閣,江上使君灘。
興盡回舟去,方知行路難。
譯文:
陪伴張丞相登上荊城樓,
并寄給薊州的張使君和浪泊戍主劉家。
薊門在天的北邊,銅柱在日的南端,
外出守衛聲音遙遠,放逐之法未曾寬容。
側身輕輕依靠望遠,牽手時莫相歡。
白玉無瑕疵,青松有歲寒。
府中的丞相樓,江上的使君灘。
興致盡時回舟去,才知道行路困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和張丞相一同登上荊城樓,然后寄給薊州的張使君和浪泊戍主劉家的詩。整首詩并不是直接贊美城樓或者景物,而是借登樓之際抒發詩人自己的心情。
詩的開頭,詩人用“陪張丞相登荊城樓”,表達了自己和張丞相登樓的情景。然后提到“因寄薊州張使君及浪泊戍主劉家”,可以看出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寄給他們的,可能是表達自己與他們的身份和感情。
接下來的幾句,詩人描述了荊城樓和周圍的環境。薊門天北畔,銅柱日南端,給人一種莊嚴、遼闊的感覺。但是在這莊嚴的環境中,出守的官員聲音卻顯得遙遠,放逐之法也未曾寬容。這種對現實的描寫,或許是詩人觸動到了一些內心的困擾和不滿。
然后詩人寫道,“側身聊倚望,攜手莫同歡”,表達了詩人和張丞相在登樓時的情景,也展示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寂寞。接下來的兩句“白玉無瑕疵,青松有歲寒”,可以理解為對張丞相和使君的贊美。丞相府中的閣樓和江上的使君灘,都是象征著身份和地位的地方。
最后兩句“興致盡時回舟去,才知道行路困難”,是詩人對結束登樓之行的表達。回舟代表著返回原地的旅程,但是才發現行路難,可以理解為在詩人內心對人情世故和社會現實的思考。
整首詩寫了詩人和張丞相一同登樓的情景,然后表達了一種內心的孤獨和思考,也透露出對現實的某種不滿。同時,詩中還透露了一些對丞相和使君的贊美和敬意。整首詩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情感,也給讀者一種思考和感受的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