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亭閑坐 / 作者:曾鞏 |
荊門常晝掩,不必云山深。
豈敢尚孤絕,自能收寸心。
草萌被遠徑,鳥語變喬林。
散帙味新趣,鳴絃嘆余音。
脫粟幸可飽,一瓢方獨斟。
顏從緬雖卓,非此誰為尋。
盛服纏紫艾,重印鑄黃金。
信使憂惴息,詎無勤苦侵。
埃塵緇冠蓋,霜露泫衣衿。
協肩已自昔,俯首微獨吟。
豈惟智所拙,曾是力難任。
為樂聊在此,焉知玉山岑。
|
|
茅亭閑坐解釋: 《茅亭閑坐》是宋代詩人曾鞏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作者獨自坐在茅亭中,享受自然風景和清靜的心境。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茅亭閑坐,
在這茅亭中靜靜地坐著,
朝代:宋代,
這是宋代的作品,
作者:曾鞏,
由曾鞏所寫,
內容:
荊門常晝掩,
荊門的景色常在白晝中隱匿,
不必云山深。
并不需要遠足到云山深處。
豈敢尚孤絕,
我怎敢自詡孤絕,
自能收寸心。
只是能夠收攏內心。
草萌被遠徑,
草兒從遠方的小徑躥出,
鳥語變喬林。
鳥語成了這棵高大的林木。
散帙味新趣,
散開書帙,品味新奇趣味,
鳴弦嘆余音。
彈奏琴弦,嘆息余音裊裊。
脫粟幸可飽,
舍棄糠粃,幸運地能夠飽足,
一瓢方獨斟。
只斟一瓢酒,獨自品味。
顏從緬雖卓,
即使顏回遠在緬甸,也難與此相比,
非此誰為尋。
沒有這樣的地方,何處可尋?
盛服纏紫艾,
盛裝束身,纏上紫色的艾草,
重印鑄黃金。
再次印刷黃金文稿。
信使憂惴息,
使者的憂慮和疑慮已經消散,
詎無勤苦侵。
怎么可能沒有辛勤和苦難的侵襲?
埃塵緇冠蓋,
塵埃和黑色的冠帽覆蓋著,
霜露泫衣衿。
霜露灑在衣領上。
協肩已自昔,
早已與眾人共同肩負,
俯首微獨吟。
低頭微微獨自吟唱。
豈惟智所拙,
不僅智慧有所拙劣,
曾是力難任。
曾經力量也無法勝任。
為樂聊在此,
為了享受樂趣而留在這里,
焉知玉山岑。
又怎能知曉玉山的高峻。
詩意和賞析:
《茅亭閑坐》以寫景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在茅亭中的閑適心情和對自然的欣賞。詩中的茅亭象征著寧靜與恬淡的生活態度,作者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繁華世界的超脫和對內心的寧靜追求。詩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作者對于自然與人生的思考。
詩中提到荊門的景色并不需要云山深處,暗示了作者在尋求寧靜與美好時,不必遠離繁華,而是能夠在平凡之中體驗到心靈的滿足。作者用草萌、鳥語等自然景物的描寫,突出了大自然的美好與活力,傳達出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態度。
詩中還表達了作者對于內心的追求和反思,他不敢自詡孤絕,而是努力收斂內心的欲望和焦慮。他感嘆余音裊裊,體味琴聲的余韻,表達了對藝術和美的追求。同時,詩中也反映了現實生活的艱辛和勞累,通過提到埃塵緇冠蓋、霜露泫衣衿等形象描寫,傳達了作者對于人生苦難的感慨。
最后的幾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他提到自己已經與眾人共同肩負,低頭吟唱,既體現了與他人的協作和共同承擔,又彰顯了個人的獨立和自主。最后一句詩“為樂聊在此,焉知玉山岑”,表達了作者在追求個人快樂的同時,也面對著人生的無常和未知。
整首詩以簡約的語言描繪了茅亭中的閑適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內心的反思,傳達了作者對于寧靜、美好和個人追求的思考。詩意深邃,意境清新,展示了宋代文人追求內心自在與與自然共生的情感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