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趙資政 / 作者:曾鞏 |
鎮撫西南眾望傾,玉書天上輟持衡。
春風不覺岷山遠,和氣還從錦水生。
學舍卻尋余教在,棠郊應喜舊陰成。
歸來促召調爐冶,莫為兒童竹馬迎。
|
|
送趙資政解釋: 《送趙資政》是宋代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鎮撫西南眾望傾,
玉書天上輟持衡。
春風不覺岷山遠,
和氣還從錦水生。
學舍卻尋余教在,
棠郊應喜舊陰成。
歸來促召調爐冶,
莫為兒童竹馬迎。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趙資政的場景。趙資政是一位在西南地區擔任鎮撫官職的官員,他因為需要前往他處工作而離開。詩人表達了對趙資政的敬佩和祝福,并表達了對他在任期間所做貢獻的稱贊。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送別場景,展現了作者對趙資政的贊美和祝福之情。下面是對每個句子的進一步解析:
首句“鎮撫西南眾望傾”,表達了趙資政在西南地區的權威和受人景仰的地位。他的離去將導致西南地區的人們對他的期望和依賴感的傾瀉。
第二句“玉書天上輟持衡”,意味著趙資政放下了他手中的權衡,即他的治理之權。這句話描繪了他離開政務,離開了他在政府中的職位。
第三句“春風不覺岷山遠”,表達了詩人對趙資政的思念之情。趙資政離開后,詩人感嘆春風仍然吹拂著他們所在的岷山,但他們卻感覺趙資政離得很遠。
第四句“和氣還從錦水生”,描繪了送別場景中的氛圍。詩人表達了送行者們的和睦友好,希望趙資政能夠帶著這種和氣去往新的地方。
第五句“學舍卻尋余教在”,表示詩人希望趙資政在新的地方能夠找到一位優秀的老師,繼續學習進取。
第六句“棠郊應喜舊陰成”,表達了對趙資政在任期間所做的成就的贊美。棠郊是指趙資政在任期間所管理的地區,詩人認為他的領導力和謀略使得這片土地得到了陰德的滋潤和繁榮。
最后兩句“歸來促召調爐冶,莫為兒童竹馬迎”,是詩人對趙資政回來時的期待和忠告。詩人希望趙資政回來后能夠馬不停蹄地投身于調爐冶的工作,不要為了應酬和娛樂而忘記了他的責任。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詩人對趙資政的贊美和祝福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他離去和日后工作的期待。通過簡潔而生動的語言,詩人成功地描繪了送別場景和對趙資政的敬佩之情《送趙資政》是宋代文人曾鞏創作的一首詩詞。它描述了送別趙資政的情景,表達了對他的敬佩和祝福,以及對他在任職期間所做貢獻的贊賞。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鎮撫西南眾望傾,
玉書天上輟持衡。
春風不覺岷山遠,
和氣還從錦水生。
學舍卻尋余教在,
棠郊應喜舊陰成。
歸來促召調爐冶,
莫為兒童竹馬迎。
詩詞的意境如下: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趙資政的情景。趙資政是一位擔任西南地區鎮撫官職的官員,他因工作需要而離開。詩人表達了對趙資政的敬佩和祝福,并稱贊了他在任期間的貢獻。
詩詞的賞析如下:
首句“鎮撫西南眾望傾”,表達了趙資政在西南地區的權威地位和備受人們景仰的形象。他的離去將使西南地區的人們對他的期望和依賴感破滅。
第二句“玉書天上輟持衡”,意味著趙資政放下了手中的衡器,即他的治理之權。這句話描繪了他離開政務,離開了他在政府中的職位。
第三句“春風不覺岷山遠”,表達了詩人對趙資政的思念之情。趙資政離開后,詩人感嘆春風仍然吹拂著他們所在的岷山,但他們卻感覺趙資政離得很遠。
第四句“和氣還從錦水生”,描繪了送行者們友好和睦的氛圍,希望趙資政能夠帶著這種和睦之氣去往新的地方。
第五句“學舍卻尋余教在”,表示詩人希望趙資政在新的地方能夠找到一位優秀的老師,繼續學習進取。
第六句“棠郊應喜舊陰成”,表達了對趙資政在任期間所做成就的贊賞。棠郊指的是趙資政在任期間所管理的地區,詩人認為他的領導才能和智慧使得這片土地得到了祥和繁榮的陰德。
最后兩句“歸來促召調爐冶,莫為兒童竹馬迎”,是詩人對趙資政回來時的期望和告誡。詩人希望趙資政回來后能夠迅速投身于調爐冶的工作,不要為了兒童般的游戲而忘記了自己的責任。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送別場景,表達了對趙資政的贊美和祝福,同時也表達了對他離去和未來工作的期待。詩人巧妙地刻畫了送別場景和對趙資政的敬佩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