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巴河至蘄陽口道中得二詩示仲達與秬同賦 / 作者:張耒 |
落月娟娟墮半環,嘔啞鳴櫓轉荒灣。
東南地缺天連水,春夏風高浪卷山。
旅食每愁村市散,近秋已覺暑衣單。
自慚老病心兒女,三日離家已念還。
|
|
自巴河至蘄陽口道中得二詩示仲達與秬同賦解釋: 《自巴河至蘄陽口道中得二詩示仲達與秬同賦》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落月娟娟墮半環,
嘔啞鳴櫓轉荒灣。
東南地缺天連水,
春夏風高浪卷山。
譯文:
明亮的月亮婉轉地落在半弧形的天空中,
劃船的聲音沙啞地在荒涼的灣口回蕩。
東南方向的地面與天空相連,
春夏之間,風勢猛烈,浪濤卷起山巒。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自巴河至蘄陽口道中的所見所感。月亮的光輝灑在半弧形的天空中,給人一種寧靜而美麗的感覺。然而,劃船的聲音卻顯得沙啞,這可能是因為荒涼的灣口所帶來的寂寥和荒涼。詩中提到的東南方向的地面與天空相連,暗示著廣闊的天地之間的聯系。春夏之間,風勢猛烈,浪濤卷起山巒,展現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通過對月亮、劃船聲和風浪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生活的思考。詩中的意象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給人以深深的印象。作者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展示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傳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給人以啟迪和共鳴。 |
|